「全是贏家的學校」讀後的「心靈震撼」 詹見平
壹、 前言
教育的本質在於幫助每一個人找到「自己」,教育目的則在於幫助每一個人找到「適才適所」的位置;而教育的方法,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建構」他自己的一套「哲學」,讓他自己懂得發揮自己的專長,「永續經營」自己和周遭相關人、事、物的「生命」,做好生涯規畫,並能「終身學習」。
然而反省咱們的教育,被窄化到只剩下智育一途可取,學生變成了「考試的機器」,學校變成了「窄化教育」的幫兇,家長成為「教育叛徒」的累犯,教師成為他們的「從犯」,令人感慨萬千!
最近拜讀「全是贏家的學校」一書,才猛然驚覺:教育本來的面目原來不是這麼「猙獰」,「教育」應該是「充滿活力」、「充滿希望」的,誠如李遠哲博士主張「全民參與教改,把所有的學生培植上來。」這樣的學校才是真正的贏家。
貳、 內容摘要
凱尼斯•威爾遜和班奈特•戴維斯合著,蕭昭君譯的「全是贏家的學校」( 天下文化出版 )一書,全書除序與導讀之外,共分為八章,內容大要分述如下:
序 全民參與教改的年代( 李遠哲口述、杜晴惠採訪整理 )
點出教育目前面臨的種種問題,並期望「將所有的學生培植上來」,主張親師合作,調整不合理的「制度」,全民參與,共創教育樂觀的遠景。
導讀 未來需要具創造力的公民( 牟中原 撰 )
介紹本書作者的背景以及撰寫本書的動機與目的,指出「發現計畫」聚焦於合作學習、教育評鑑、師資培訓各方面的整體性系統改革。它的目標是:
一、增進教師的專業知能。
二、建立一群核心中小學教師的領導者。
三、發展一種探索式的教學及評量方法。
四、發展新的教學科技方法,包含多媒體及電腦網路。
其次提及美國教育改革是「重畫」的過程,競爭使人缺乏同情心,一致性的教育下,「自我」卻被忽視。最後點出本書作者對教育「創造性」、「自律性」的詮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些經驗都可以參考,但國情及文化背景不同,也不能照單全收。
第一章 全美改造教育風潮
許多觀察家擔憂:美國「過時的教育體系、沒有為下一代做好準備、學業能力不敷所需、少數族群可悲、改革方向錯誤、教學方法不佳、忽視教育本質、未能培養關鍵能力、教育結構年久失修、……」等,導致除了極少數教育程度極高的精英份子外,一種「永遠無法翻身的底層階級」現象,必然持續擴大。因此,全美有識之士呼籲改造教育,一時蔚成風潮。
第二章 教育重畫過程展新機
誠如作者所說:「美國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來,一直抱守著過時的教育典範。可笑的是:他同時目睹、甚至在某方面助長科技和企業的成功,但是卻沒有運用這種成功的改革過程來解決教育的問題。」
美國的教育界欠缺共識,沒有一個清晰、勢在必行、詳細、統整的願景和目標,以致不知道學校改革應走向何方。欠缺願景、欠缺改革的過程,將使美國的教改努力,註定是支離破碎,成就也將有限。
然而,一個有效的重畫基層結構,可以讓教育界發展、檢驗、修訂和統整改革。「閱讀復甦」、「合作學習」、「全是贏家」等方案的陸續推展,使美國的教育露出一線曙光。
第三章 閱讀復甦方案展新機
閱讀復甦方案中的老師,除了教學技術優良外,更是行銷的高手。他們不只傳播整合性的閱讀技巧,更鼓勵學生用心來擁抱這些技巧。這些技巧包括:依學生需要調整內容( 即我國孔夫子的主張:因才施教 )、幫學生一把、受惠學童表現優異( 成功為成功之母 )、自發性的醞釀策略、浸淫在語文當中、培養「注意細節」的能力、讓學生再冒險一次、研發新閱讀策略、「浮現識字」的觀點、主動伸出援手、接納「大器晚成」、借重外國( 紐西蘭 )經驗、理論和實務相互延伸、培訓領導老師、教育是投資的理念、……等等。
這個方案的成功,讓美國找到了一個新的點範,不但效能更高,所投注的教育投資反而更節省。
第四章 助老師一臂之力
作者認為美國的教育界欠缺一個周密、統整的改革過程,教師欠缺技術文化、老師欠缺基本結構而未能建立一個以研究為根基且已證明有效的教室經營技巧的知識體系;導致師資培育產生三大問題,包括第一項錯誤:教師誤以為「舊的教學技巧可以教導新技能」。第二項錯誤:教師欠缺適當的學科技能。第三項錯誤:教育人員誤解教育的本質。因此很多時候,教師只憑「直覺」來教學,根本沒有或很少聚在一起討論彼此的教學工作,行政當局或學校甚至教師本身均漠視再教育,老師之間彼此孤立,最後還得尋求東方的智慧向「亞洲」學習。結果發現:「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決定於老師的所作所為和思考」,就是那麼「簡單」,也是這麼「複雜」。因此,必須給予教師「工具」,以助教師一臂之力。
第五章 學校文化抗拒變遷
老師是學校改革的主要守門人,沒有老師的支持,改革就不可能發生。但是,真正阻礙系統性教育改革的禍首,在於主流的教育文化,而非纏繞在文化周圍的老師、行政人員、家長和學生。
因此,有人主張由企業界主導教改、立法落實改革、運用政治手段等來妥善規畫;然而,只有在學校的文化接納它,老師也想要改革時,教育改革才可能生根、成長、茁壯;換句話說:教改需要文化支持,而主流文化卻是禍首,學校文化抗拒課程改革,在這種情形之下,改革就很難著墨。
第六章 評量重畫過程
傳統的評量,所能測出的只是「低層次」的「事實的記憶和機械技能的片段學習」。大部份的測驗尚未體認到,應當針對學生應用知識的創造力,以及如何應用的能力來作測量。
正確而有效能的評量,應當為改善而改變,評估一體之兩面,嚴肅的面對測驗問題,避免「考試領導教學」以及「讓少數族裔受害」;同時應精熟展示評量方法、創新自己。作品集錦評量、在過程中修正、往前與往上看、善用各種好的評量方法、發展新的評量技巧,同時改善評量者的能力,最後落時到教室內—教室改革是動態過程,這樣評量才能真正落實。
另外,各相關人員的協同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改善評量的要件。
第七章 實踐教育新典範
在教育界,賦予新典範生命力的結構正逐漸浮現,包括:豐富教學與學習、由學生主導改善、追求品質的學習、師生共享權利、「學生也是有大腦」的概念,蒐集資料改善制度、自傳統評分中解放、「克服恐懼,減少浪費」、釋放老師的能量、進入專業經驗寶庫、跟無知競爭、建構共同智庫、利用網路連線、運用「放手」策略、澈底瞭解兒童如何學習、檢討「空罐子」策略、尊重童年的「直覺理論」、探究教學、學習是經驗的一部份、直接挑戰錯誤概念、廣用「合作學習」、妥善安排「利己益人的學習」、培養友誼與互信、重視「同儕教導的功效」、使用電腦以拓展老師的觸角、藉「電子郵件」建立師生情誼、善用科技創造效益、改善各種教學法、……等等。
第八章 教育的未來贏家
未來,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遷,我們除了開始大步走上改革之道,並沒有其他的選擇。教育的未來贏家,憑藉的將是「團隊合作」,單打獨鬥的改革者,無法以一己之力駕馭所有資源以設計、執行和領導改革。因此,自我調節、教改實驗、基本的品質要求、給自己時間、解放老師並兼顧學習品質、出現新的專業領域、從規畫中學習、組織學習經驗、由專家組織教材、平衡個人與合作學習、創新產品的出現、建構教育界的「教學醫院」、認清「唯一不變的是改變」、教導高層次思考技能、……等等都是「教育贏家」應投入的「資本」。
進步必須付出代價,行政亦需財源,既有資源重新分配、師生共同參與管理、兼重天份與興趣、小組共同學習、善用開放性問題、多讓學生思辯、培育教師助理、……等等,都是教育未來贏家所應關注的焦點。
參、 心得與分享
讀過「全是贏家得學校」,確實令人「感動」,也有不少觀點與措施令我「心動」;不過,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錯,而且這些經驗都非常值得參考,然而文化背景的確不同, 當然不能照單全收,僅提出印象最深刻以及值得試試的部份,與大家分享:
一、進步必須付出代價,行政亦需財源,既有資源重新分配,都是教育未來贏家所應關注的焦點;因此,在教育上,應廣籌財源、增加投資,同時「錢」應當花在「刀口上」,讓每一分錢發揮它最大的「效能」。
二、過時的教育體系,改革方向錯誤,以致忽視教育本質、未能培養關鍵能力、教育結構年久失修、……等,曾經致使美國的教育改革走了不少的冤枉路,因此,有效的重畫基層結構,可以讓教育界發展、檢驗、修訂和統整改革
。然而「老師」才是學校改革的主要守門人,沒有老師的支持,改革就不可能發生。只有在學校的文化接納它,老師也想要改革時,教育改革才可能生根、成長、茁壯。
三、曾有人說:「教育改革能不能成功,端看評量是否真正落實。」教育改革固然沒有那麼單純,但無可否認的,正確而有效能的評量,應當為改善而改變,避免「考試領導教學」以及「讓少數族裔受害」;同時應精熟展示評量方法、創新自己。最後落時到教室內—教室改革是動態過程,這樣評量才能真正落實。
一旦評量真正落實了,教育改革就成功了大半。
四、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決定於「老師的所作所為和思考」,因此,必須給予教師「工具」,以助老師一臂之力。至於這些「工具」所指的究竟是什麼?必須予以澄清,這些工具包括:教師的「學科基本能力」、「不斷的進修的意願和習慣」、「教育的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與教材的探索」、「學習型組織的建構」、「運用及創造資訊的能力」、「蒐集資訊並與同仁分享的勇氣」、「與夥伴對話」、「團隊合作」、「協同教學」、「善用各種教學媒體」、「與家長的良性互動」、「走入社區的習慣和能力」、「對學生無障礙環境的營造和零拒絕的胸懷」、……等等;另外,提供一份「溫馨而有效」的工作環境,是行政支援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五、教育的未來贏家,憑藉的將是「團隊合作」。因此,每一個人應思考如何放下自己的身段,好好與同儕對話,既要走入他人的「內心世界」,又得「活出自己的如來」,共同營造美好的願景與教育的未來,其實也是需要一點「智慧」;多讀、多看、多寫、多做(作)、多問、多討論,恐怕是不二法門,師生共同參與管理、兼重天份與興趣、小組共同學習、善用開放性問題、多讓學生思辯、以及在行政上多給予教師「發揮的空間」、培育教師助理、……等等也都是非常好的措施,多給予教師時間執行「專業」,盡量減少老師的「雜務」與「外務」,也是教師們共同的心聲。
肆、 建議事項
一、若要落實「教育改革」,首應落實「小班小校」政策。確確實實的將班級人數控制在30人以下,學校規模最大不宜超過36班。( 據研究,學校規模以18班的效能最好。 )這樣,教師才有時間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才有時間真正做好學生的「輔導」工作。而不是以「小班教學精神」蒙混過關,教育是值得「投資」的,現在貪圖「省一時」的便宜,日後懊惱的將是「時光永遠喚不回」的惡果!屆時將是啞子吃黃蓮--那就有苦難言。
二、多元化評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關鍵,在九年一貫新課程即將實施的前夕,應早日讓教師熟悉。
三、建構「學習型組織」,將是現在各級學校應努力的方向,各校實應未雨籌謀。
四、充實教育資源,寬籌教育經費,為教育做最大的投資,是支持教育改革的「具體行動」。
五、學校本位課程是將來的趨勢,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之下,培養出來的
許多教師尚欠缺這方面的「專業素養」,宜盡速設法「補強」。
六、「團隊合作」和「協同教學」的習慣,尚有許多教師不習慣,如何「建構」卻也值得思考。
伍、 結語
「向年輕人學習」這句話在過去覺得不可思議,如今已經「天經地義」。我們這一代學習「老掉牙的過去」,面對「詭譎多變的現在」,卻要教導學生去面對許許多多「不可知的未來」,要是培育出來的下一代,完全不懂得「權變與創新」,將來一定會「死得很慘」,甚至怎麼死的都糊塗的一切都不知道!
孟子早在數千年前就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教育的可貴,就在於教會人類必須懂得「批判與思考」;教育的本質,就在於引導每一個人找到「自己」,包括自己的正確方向。
張載主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美國也好,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罷,她們在走過教育各項措施的「死胡同」之後,都陸續猛然驚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東方,從「第五項修練」到「系統動力學」以致「學習型組織的建構」,儘管「名稱」不同,但作者本身或多或少都承認他們「智慧的靈感」來自東方( 特別是古老的中國 ),而美國的「教育在危機中」也特別指出,東方許許多多優異的地方,正是她們所要的。正當咱們高喊「教育改革」的當下,除了真正需改的陳年「技術性問題」之外,是否也該想想自己的「根」在哪兒,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那就罪過。
[回溪畔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