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種魚類
鯽( 鯉科 )
Carassius auratus ( Linnaeus )
俗稱:鯽仔魚、鮒
詹見平 攝
特徵及習性:
體被銀灰色,腹部銀白而略呈淺黃。棲息水草多之
泥質淺水域,適應力強,對水溫及鹽度之容忍度極廣
,雜食性,繁殖力強,體長約10cm,最大可長到 1kg。
棲地:棲息於水草較多之溪流、野塘或湖泊底層。
食性:藻類、水棲昆蟲、有機物碎屑。
產卵期:自 3月起至 9月,最盛期為4-- 7月。
臺灣鏟頷魚( 鯉科 )
Varicorhinus barbatulus ( Pellegrin )
俗稱:魚、苦花、齊口仔、苦威、苦偎、齊頭偎。
詹見平 攝
特徵及習性:
有 2對極小而不易發現的鬚,體被中型圓鱗,背部
黃綠色,腹部銀白,棲於水溫低於20℃之冷水域,以
藻類及水棲昆蟲等為食,可長到30--50cm以上,體重
最重可達 750 g左右,目前族群尚多。其強勁的拉力
,與臺灣石相近,頗受釣友們喜愛。
棲地:
溶氧量高之清澈溪流,水溫 9--21.5℃,通常於冷
水域底層、溪面較開闊、落差大、底質巨石較多、急
湍上下及深潭水域活動,分佈於山區常與臺灣纓口鰍
、虎、臺灣馬口魚、臺灣間爬岩鰍、黑殼沼蝦、溪
蟹等混居於底石間生活;幼魚則棲息魚溪流旁水流較
緩且底質含沙及細小卵石處其棲息地隨水溫之變化而
有季節遷移現象,其水平遷移─冬季可從上游遷移至
中游之白冷一帶。
產卵期:
食性:
自3月起至10月底止,呈間歇性生殖,以4-8月為尖峰。
產卵場所:
溪流旁水緩而底質含有細小卵石及沙,且富含藻類生
長之處,常與臺灣石、粗首
、臺灣馬口魚等之小魚
同在一處生長。
高體(
鯉科 )
Rhodeus ocellatus ( Kner )
俗稱:牛屎鯽、鱊魚。
(雄)--吳世霖 攝
特徵習性 :
體形小,最大只能長到 6-- 8cm,但很漂亮;體被
圓鱗,側線不完全,僅前 7個鱗片有側線管,幼魚背
鰭前方有一個大黑斑,成魚漸褪,雌魚體色為均勻之
淡土黃色,尾鰭基部有一條向前的淺藍色縱紋,有產
卵管,將卵產在田蚌等二枚貝的鰓瓣上,與之共生。
雄魚體色鮮豔,尾鰭中央有紅色縱紋,基部有一條藍
色縱帶,胸鰭上方有一較寬之紅斑,背部豔藍帶綠味
而有金屬光澤,為淡水魚中少數漂亮的種類之一。群
居於池沼、緩流溪中,雜食性,無鬚,可飼養觀賞。
羅漢魚( 鯉科 )
Pseudorasbora parva ( Temminck et Schlegel )
俗稱:尖嘴仔、車栓仔。
詹見平 攝
特徵及習性:
體被中形圓鱗,無鬚,側線完全,平直。體背側銀
灰色,腹側灰白,雄魚鱗片末緣均有新月形黑斑,雌
魚體色較淡,體側中央有一條黑色縱帶。雜食性,群
居,可長至5--8cm,雄魚有護卵行為。
沙鰍( 鰍科 )
Cobitis taenia Linnaeus
俗稱:花鰍、條紋花鰍、沙胡溜。
特徵及習性:
有鬚 5對,體側上半部有數條黑色斑塊相連之縱帶,
棲地:
食性:
產卵期:自 3月起至 9月,最盛期為 4-- 7月。
汙鰭鯔( 鯔科 )
Liza melinopterus ( Cuvier et Valenciennes
)
俗稱:烏仔魚、杉仔、豆仔魚。
特徵及習性:
身體延長,略側扁,頭中大,側扁,上下頷均有細齒
棲地:棲息於河口區域一帶。
食性:濾食沙中藻類。
產卵期與產卵場所:夏季產卵於河口一帶之沙中。
彈塗魚(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
Osbeck )
俗稱:石跳仔、跳跳魚、泥猴。
特徵及習性:
極樂吻 Rhinogobius giurinus ( Rutter
)
俗稱:狗甘仔
特徵及習性:
體被櫛鱗,頭部眼睛前方有 5條蠕蟲狀條紋,鰓蓋側
棲地:緩流河底之岩石下洞穴中或野塘。
食性:肉食性。
產卵場所:岩石下。
詹見平 攝
中央及背部各具一行黑色縱斑,體被細小圓鱗,側線不
完全,僅見於身體前半部。
棲息於沙質底而清澈之溪流底部。
為雜食性魚,其胃含物包括:水棲昆蟲、有機物碎屑。
詹見平 攝
,無側線。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每一縱排鱗片有一
條斑紋,可長至15--20cm。
虎科
)
詹見平 攝
眼睛突出於頭部背側,有能自由活動之眼瞼,可藉
胸鰭於地上爬行,腹鰭癒合呈吸盤狀,體背細小圓鱗,
體色青灰,腹部略白,體側約有12條不規則而且不明顯
的深色橫帶,並佈滿細小斑點,各鰭透明,亦有細小暗
色斑點;群居於河口,喜歡離開水域到泥地上覓食,可
離水40分鐘以上,以小昆蟲、小動物為食,善掘穴,漲
潮時常退到潮線外,可長到7-- 8cm。
虎(
虎科
)
詹見平 攝
有5條斜走波紋,底棲於清澈水域,會築巢於石頭下方
,肉食性,可長至 7-- 8cm,本種之族群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