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種魚類
鰻鱺科 Anguillidae
身體近於圓柱狀,極為細長,後方側扁,頭圓錐狀。
鱸鰻 Anguilla marmorata Quoy
et Gaimard
俗稱:花鰻、烏耳鰻
體形粗狀略短,外觀稍似白鰻,但全身有不規則的
平鰭鰍科
Homalopteridae
本科魚類是亞洲東南部所特有的魚類,大都只生活在
埔里中華爬岩鰍 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
Liang
俗稱:棕簑貼仔、簑衣貼仔、木箕貼仔、簸箕魚。
特徵及習性:
有鬚 4對,體被細小圓鱗,胸鰭蓋及腹鰭前緣,腹
臺東間爬岩鰍 Hemimyzon taitungensis Tzeng
et Shen
俗稱:石貼仔
特徵及習性:
臺東間爬岩鰍和臺灣間爬岩鰍長得很像,但是
鮭科
Salmonidae
鮭科魚類具有脂鰭,體被圓鱗,側線完全( 側線
臺灣鉤吻鮭( 別稱:櫻花鉤吻鮭 )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m Jordan et
Oshima
俗稱:大甲鱒、梨山鱒、環山鱒、次高山鱒、本邦。
特徵及習性:
背鰭後有一脂鰭,5;口端位,口裂剖大,可達眼睛
臺灣鱒原本在大甲溪上游尚普遍,由於濫捕、森林砍
食性:肉食性。
產卵期:秋末至冬初。
產卵場所:溪底細石中。
鯉科
Cyprinidae
鯉科魚類是臺灣淡水魚的主要組成,種類最多,
高身鏟頷魚
Varicorhinus alticorpus (Oshima)
俗稱:赦免、免仔、高身 特徵及習性:
高身鏟頷魚是「珍貴稀有」的「保育種」魚類
食性:雜食性。
產卵期:春末至冬初。
產卵場所:溪底細砂中。
鬥魚科
Anabantidae
身體橢圓或稍延長,極側扁。頭小吻短,口小,
蓋斑鬥魚 Macropodus operculatus
( Linnaeus )
俗稱:臺灣鬥魚、三斑、臺灣金魚。
特徵及習性:
體被櫛鱗,頭部圓鱗,無側線。身體略呈長卵形而
雄魚體色極為鮮豔,尾鰭較長,平常上下葉可交叉
棲地:
蓋斑鬥魚棲息於水流較緩慢之小河溝、野塘、池塘
食性:
浮游動物、昆蟲幼蟲,特別嗜食蚊蟲幼蟲,為防治
產卵場所:於浮水型植物群下( 如浮萍、水芙蓉 )
產卵期:三月起至十月中旬止。
沒有腹鰭,背鰭和尾鰭低長而與尾鰭相連。鱗極小隱於
皮下,側線完全,體表光滑富黏液。口開於吻端,向後
延伸至眼眶下方。全世界共有19種,台灣可能有4種。
詹見平 攝
特徵及習性:
灰褐色塊狀斑紋,背鰭起點至鰓裂距離短於至肛門距離
上頷。生活史近似於白鰻,但可長至較大,最大可。口
寬開於端位,口裂很深,超過眼後緣,下頷稍長於長到
160cm ,30--50kg,夜行性,以魚、蝦、蟹、蛙及其他
小動物為主食,據說會上岸吃小雞、小鴨、竹筍及芒草
、蘆荻等之嫩芽。如遇乾旱,能將身體藏於土洞或石縫
中,度過一段不短的時間。
山區溪流之湍急河段。頭部和身體前部稍扁平或極扁平
,腹部平坦。胸鰭和腹鰭向兩側伸展如扇形,鰭條下有
吸附趾墊。口次下位或下位,觸鬚至少有3對。咽頭齒
一列,泳鰾退化分為左右兩室,包圍在骨質囊之中。全
世界有一百多種,台灣產4種( 曾,1986 ),此4種分
別為台灣纓口鰍、台灣間爬岩鰍、埔里中華爬岩鰍及台
東間爬岩鰍。纓口鰍分佈於烏溪以北,爬岩鰍分佈於大
安溪以南。其中埔里中華爬岩鰍和臺東間爬岩鰍目前被
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
詹見平 攝
鰭後緣在腹面癒合。體色淺黃綠至墨綠,可長至 7--
9cm,為體形較大的一種,棲息於水流較大而湍急的
溪流,能平貼在石頭上,經常在石頭間跑來跑去,以
青苔、藻類為食,是臺灣特有種。
曾晴賢 攝
較為修長。臺東間爬岩鰍屬於「珍貴稀有的保育類
」,也是「臺灣特有種」,只分佈在中央山脈以東
的地方。本種胸鰭寬大而向兩側平伸,後緣蓋住腹
鰭的基部,腹鰭寬大,左右腹鰭內側互相靠近,鰭
膜在基部的地方互相癒合,但末端並沒有完全連接
,是辨識的重要特徵。
鱗數100以上)。上頷口緣由前頷骨和上頷骨組成
。本科和香魚科( 台灣原產種 )、Salangidae(銀魚
科 )原係本省產之三類鮭形目魚類,唯後二科魚類均
已自河川中絕跡了,僅本科唯一一種台灣鱒棲息於大
甲溪上游( 曾,1986)。另一種虹鱒係外來種,非台
灣原產。
王慶華 攝
(雪壩國家公園提供)
後緣直下方,背部黑青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中央有
9個橢圓形雲紋斑點,終生存在,側線上方有11--31個
小黑點。雄魚口裂較彎,雌魚較直,最大可長到20--30
cm。本種為陸封性,不洄游,終生在溪中生活,生殖期
腹部微黑,雄魚並不像日本、韓國、大陸東北所產的那
樣體側變紅;係溫帶的冷水性魚類,以水棲昆蟲及落水
的昆蟲為主食,僅能活存於15℃--17℃以下的清澈溪流
,對水溫敏感。繁殖期自秋末至初冬止。
伐導致水溫升高、開闢農場致水質改變等諸多因素,近
年來已瀕臨絕種,政府於民國73年 7月依「文化資產保
護法」明令公告列為珍貴稀有動物,加以保護,在學術
上非常珍貴。
分佈也最廣。本科魚類體被圓鱗,側線完全,頭部
則無鱗。最前部的四個脊椎骨變形為魏伯氏器,以
連接鰾和內耳。上下頷都沒有牙齒,但是最後一對
鰓弧腹面部份特別粗壯,成為咽頭骨,具有1-3
列的咽頭齒,藉著這些咽頭齒和頭骨腹面的一個角
質厚墊( 咽磨 )的咬合來切割或咬碎食物( 曾,1986)。
詹見平 攝
魚
,同時也是臺灣特有種,俗稱「赦免」、「免仔」
或「高身魚」,分佈於臺灣南部及東部溪流的中
游。喜歡住在水流湍急的水域,以附著在石頭上的
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物,成長迅速,最大可以長到
50公分,體重可以到達60公克,是一種很珍貴的魚
種。
斜裂開於吻端,下頷突出。體被櫛鱗,側線完全或在
相當於背鰭硬棘部後端之下方間斷。腹鰭的第一軟條
延長為絲狀。第一鰓弧之上部變形為迷器,可以呼吸
空氣。以好鬥著稱,並能築泡巢以孵卵( 曾,1986 )。
詹見平
攝
稍側扁。頭部中大,吻短、口小,開於吻端上位,口
斜裂,下頷突出,有細小頷齒。背鰭之第3--4根軟條
、臀鰭第6--7根軟條、腹鰭之第一根軟條和尾鰭之上
下葉均延長,特別是腹鰭部份延長為絲狀。身體灰綠
色,體側有10條藍綠色橫帶,橫帶間為淺紅色。頭部
自吻端經眼睛至鰓蓋有一藍黑色紋。鰓蓋後上方有一
暗綠色暗斑,周圍為黃色或紅色邊。腹鰭之絲狀軟條
自吻端經眼睛至鰓蓋有一藍黑色紋。鰓蓋後上方有一
和尾鰭為紅色。
成剪刀狀,雌魚體色較暗淡,尾鰭較雄魚短,而且上
下葉不能交叉。產卵期,雄魚會以口吐泡沫構築「泡
巢」,雌魚產卵黏於泡巢下,稚魚孵化後,雄魚會照
顧仔魚到能自己活動為止,初孵化的小魚約0.1公
分,一週後約可長至1公分,三個月後可長至三--四
公分,六個月即可生長為成魚(沈、曾、熊,1991);
分,一週後約可長至1公分,三個月後可長至三--四
最大可長至6--8公分。
或稻田中,胸鰭末端特化為「迷器」,可以輔助其直
接呼吸空氣,因此,在溶氧量極低處仍能存活,但對
或稻田中,胸鰭末端特化為「迷器」,可以輔助其直
農藥、除草劑等卻極為敏感,這可能是逐漸稀少的重
要原因之一。
病媒蚊最理想的臺灣土產魚類。據研究指出:平均體
重0.676g的蓋斑鬥魚,每日可吞食孑孓 304隻,蛹每
日可吞食 307.5隻(沈、曾、熊,1991),效果驚人。
構築泡巢產卵。
[回主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