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岩瓷蟹
|
【太平洋鼓蝦】 Alpheus
pacificus |
雙邊魚
|
【彈塗魚】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俗稱石跳仔、跳跳魚、泥猴。眼睛突出於頭部背側,有能自由活動之眼瞼,可藉胸 鰭於地上爬行,腹鰭癒合呈吸盤狀,體背有細小圓鱗,體色青灰。;群居於河口, 喜歡離開水域到泥地上覓食,可離水40分鐘以上,以小昆蟲、小動物為食,善掘穴 ,漲潮時常退到潮線外,可長到 7∼ 8cm。 |
【大彈塗】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又名花跳、星點塗魚。棲息於紅樹林或河口半鹹半淡水的泥灘地。陸生適應力較彈 塗魚差,只能在又濕又軟的泥澤活動。善用胸鰭跳動,在生殖季節常可見美麗的跳 躍動作,是雄魚展示以博雌魚青睞的有趣行為。 |
【寄居蟹】
Diogenes spiniforns 棲息於潮間帶的砂質灘地,以螺殼為家,並隨著身體長大而不停的換螺殼,以避免敵人之攻擊。左螯足比右螯足略大。成蟹體色呈紅棕色,幼蟹則為灰白色。 |
【草蓆鐘螺】
Monodonta labio 喜歡在海岸邊的礫石灘上,成群聚集,由於外表花紋、顏色很像草蓆,因而得名。因為牠的肉不怎麼甜美,居住海邊的民眾也稱牠「苦螺仔」,偶爾也撿拾打碎後, 餵食雞鴨等牲畜。 |
【雙線血蚶】Sanguinolaria
diphos 又名西施舌、西刀舌。棲息於表層為沙質的泥灘地,潛入的深度可達30公分以上,潮水退去時,於中低潮間帶,可以發現間隔約 8至 10公分的兩個小水孔,便是他們 的棲身所在。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是海鮮店最受歡迎的貝類之一。 |
【金口蠑螺】
Trubo chrysostoma 蠑螺喜歡棲息於淺海岩礁底,特別是有珊瑚礁的地方。喜歡吃海藻。蠑嫘的口蓋是 石灰質的,非常厚重。蠑螺殼通常都非常漂亮,常有綠色、黃色、棕色,褐色等各 種斑紋。 |
【漁舟蜑螺】
Nerita albicilla 棲息於高、中潮帶,以陰暗或有掩蔽物的地方為住所。殼呈半球形,螺塔甚低,殼 表螺肋不明顯,由紅橙到灰黑都有。通常以藻類及有機物碎屑為食。 |
【文蛤】
Meretrix lusoria 市場常見的一種食用貝,殼表光滑,黃色而有褐色斑,長可至 8公分,俗稱「粉瑤 」、「哈嗎」,味美,經常食用,高美海灘數量頗豐。 |
笠螺
|
台灣中國石龍子
|
【花浪蛇】Natrix
piscator 棲息於低海拔山區和平地,喜歡在有水的環境活動,如稻田、沼澤、灌溉溝渠等。生性敏感具有攻擊性。以魚、蝌蚪、青蛙等為食。原本是台灣十分常見的蛇類,但 因農藥大量使用,野外已不太容易發現。 |
【猩紅蜻】Crocothemis
servillia 低海拔平地常見之種類。幼蟲生活於池塘、水池及水生植物間,而成蟲則經常在岸 邊飛翔。雄體全身呈紅色,十分豔麗。 |
【藍胸細蟌】Ischnura
senegalensis 廣泛分佈於台灣海邊至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區。雄蟲胸部呈藍綠色而腹部黑色。雌 蟲則胸部及腹基呈褐色,翅痣黑色。幼蟲生活於池塘、水池及水生植物間,而成蟲 則經常在水池岸邊飛翔。 |
【小白鷺】
Egretta garzetta 數量分布最多的鷺科留鳥、成群結隊地在草澤、溝渠、潮間活動,以魚、蝦為主食 ,活動率高,常見拍翅飛躍的捕食畫面,較特殊的捕食動作是以腳在水中擾動,伺 機咬取受驚的魚蝦。 |
【黃頭鷺】Bubulcus
ibis 又名牛背鷺,相當常見的鷺科留鳥,覓食環境主要是在稻田草澤區,河流、潮間帶 較少看到牠的縱跡,鄉野間常見立於水牛背上,或跟著水牛伺機捕食受驚擾而出現 的蛙、蟲、魚蝦。 |
【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x 又名暗光鳥,能於黑夜活動覓食的常見留鳥,數量很多。食性廣泛,凡魚蝦、蛙、 昆蟲至垃圾均會取食,生性較為機警常見其動作緩慢或靜立不動地在水邊覓食。 |
【大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 俗稱烏秋。全身烏黑,尾長,體色一致、嘴粗壯基部有剛毛、翼長、尾長並分叉, 常在平地草地或收割後的農田活動。由於尾部形狀特殊,飛行動作十分靈活,可瞬 間垂直上下或轉彎調頭。領域性強,常可見其追逐體型比牠大的鳥種,尤其是鷲鷹 科常被牠啄得落荒而逃。主食昆蟲,常可見其和黃頭鷺同時出現在牛隻附近覓食。 |
白頭翁雛鳥
|
八哥
|
【赤頸鳧】Anas
penelope 因雄鴨的紅棕色頸毛,又稱火燒鴨。經常在較淺的沼澤區、湖泊、及河流沿岸覓食 ,尤其是有水草的岸邊。遷移時,常與其他野鴨混成大群。不似其他鴨科鳥類機警 ,比較容易接近觀察。 |
【東方環頸行鳥】Charadrius
alexandrnus 最容易看見的小型行鳥科冬侯鳥,少部分為留鳥,成群地出於河流,河口潮間帶,濕軟的稻田,魚池區也是經常活動環境,常亦步亦趨或跑步地在泥池灘地咬取小蟹 、沙蟹。 |
【大白花鬼針草】
Bidens pilosa 又叫做大白花婆婆針。一年生草本;原產於太平洋諸島,現成為全省平野馴化的野 生植物。莖直立,高30-100公分。葉對生卵形。頭狀花序,舌狀花白色。瘦果黑色 ,具四稜,質硬,先端具倒毛刺 3-4枚。 |
【馬纓丹】
Lantana camara 又稱五色梅、七變花、臭金鳳、五龍蘭。馬纓丹是路邊陽性優勢植物,結果量極大,加上鳥類及小型嚙齒動物都很喜歡吃,所以得以四處傳播。馬纓丹為常見觀賞植物,更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鳳蝶和小紋斑蝶等皆會採食其花蜜。有清熱解毒、袪風止癢、止血、解熱之療效,外敷 可治蛇傷及淤腫。 |
【倒地鈴
】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別稱:風船葛、假苦瓜、燈籠朴、白花仔草。 多年生蔓性草本。莖細長多分枝;葉互生;聚繖花序,花腋生;蒴果倒卵形, 具三稜角,膨脹如氣囊。喜歡生長在原野、山邊、路旁、牆角處。它的藥效甚 多,如涼血、消瘡毒、治蛇傷,又能催吐、緩瀉、健胃、強壯、利尿、治神經 痛、結石、風濕等,不勝枚舉,是十分可貴的野生植物。 |
【馬鞍藤】
Ipomoea pescaprae 又稱厚藤、鷽藤。常見到海濱沙灘、防波堤上一片桃紅色的漏斗形花,讓許多人誤以為是牽牛花。馬鞍藤耐鹽、耐高鹼性土壤,而且有個獨門絕活「地盾法」,就是將莖埋入沙中,只留下角質層深厚的葉片在地表,不以減少水分的蒸散,還可防止灼傷。每一莖節都會長出不定根,不但可在強勁海風吹襲,穩定植株,又可深入底層吸取水分,你說它聰不聰明呢?因此成為海濱良好的定沙植物。根可治神經痛、關節炎、風濕。夏天到海邊,別忘了好好欣賞這美麗的沙灘花后,可得把握時間呵!因為它花 開不過午,所以最好與它相約在早晨! |
【槭葉牽牛】
Ipomoea cairica 又叫做番仔藤、野牽牛,為蔓性多年生草本,本種性極強壯,本島到處均能看到蹤跡。莖蔓性,基部多少木質化,細長而分枝。莖葉具白色乳汁,葉為掌狀 5- 7深裂 ,狀如槭葉,極易識別。花為紅紫色,筒狀部較其他部份顏色淡白,裡面濃紫色。 |
【菟絲 】Cuscuta
australis 又稱無根草、豆虎,菟絲、無根葛、唐蒙、菟縷。菟絲子是海邊常見無根無綠色葉的寄生性植物,它的絲狀莖會隨處生出吸器,吸附在寄主身上。它可說是旋花科植物中的異類,雖然開花能力並不遜色,但花型卻看不出和牽牛花有任何關聯。倒是也喜歡生長在開闊向陽的砂灘、堤防、平野。莖枝可以敷治瘡毒、腫毒及黃疸。民間傳 說還可治糖尿病。 |
【黃槿】Hibiscus
tilaceus 又名粿葉樹,葉型碩大,心臟形,可做為粿的墊葉,為常綠喬木,樹型高大、枝葉 茂密,是海岸、漁村優美的防風、遮陽樹種。夏季盛開的大型黃色花朵呈筒狀,花 瓣層層相疊,花心暗紅色,豔麗好看。 |
【銀合歡】
Leucaena leucocephala 別稱臭菁仔、白相思子。落葉小喬木,二回羽狀複葉。銀白色的小花密集成圓球狀, 花序含大量花粉,是蜜蜂重要的蜜源植物。果實為扁平莢果。河床地、荒廢地都可發 現它們的蹤跡,為著名的先驅植物。不開花時外行類似小鳳凰木。花蕾、嫩葉可作野 菜。 |
請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