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的生育環境

回首頁

  大部份的紅樹林分布於南北緯二十五度之間,至於紅樹林分布於的最北界,則是到北緯三十五度的日本九州,而最南則可到達紐西蘭的北島。台灣正好位於紅樹林分布於的北緣地帶,樹種較少也較為單純,只有六種,植株大小也不如赤道附近來的高大。 形成紅樹林通常需要下列五項環境因子:
   
(一)熱帶或亞熱帶的濕熱氣候:最冷月份平均溫度高於攝氏二十度,而且季節溫度變化要小              於攝氏五度。
 
(二)細粒沖積扇:土壤的組成以細緻的坋粒或黏粒,土層深厚且富含有機質。
紅樹林內的土壤基質為細緻的坋粒或黏粒,而且富含枯枝敗葉及有機質
 
(三)海浪要小:有屏障的海灣或河口地區,最適宜紅樹林的生長,若是直接面對強風巨浪,則泥質不易沉積,且容易將紅樹林的幼苗沖走。
 
(四)寬廣的潮間帶:海陸交界處寬長的緩坡及海水較淺處,容易形成大片的紅樹林。
 
(五)海水:紅樹林並非一定要生長在海水中,平但因海水所形成的「鹽生環境}可以消除許多不耐海水植物的競爭。 能合乎上列條件的紅樹林生育地,大都是海潮間帶或河口附近的沉積泥灘地。 由於堆積了大量河流或海水所沖來的動植物遺體及枯枝敗葉,經細菌及真菌的分解形成的簡單的有機質分子,因此提供了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取之不竭的食物來源。 儘管如此,但嚴苛的環境條件也讓許多生物裹足不前--強勁的海風、海浪的衝擊、陽光的曝晒、每天兩次漲潮退潮乾濕環境的變化,加上高濃度的鹽分,使生物容易失水,形成的所謂的生理性乾燥。土壤因長期浸泡海水,及旺盛的微生物分解作用而產生缺氧的情況。 如何適應這些外在的不良環境因子,使生理機能正常運作,實在是對動植物極大挑戰,因此能夠生存於其間的生物,都必須在外部形態及內部的生理,產生特殊的適應。
群生在紅樹林沼澤邊緣的清白招潮蟹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