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塗魚與水鳥樂園

  居住在紅樹林沼澤地的小型動物,大都對鹽度、濕度的變化,具有很大的容忍及適應力,最能適應濕地生活的魚類就屬彈塗魚了。 在海岸濕地最常見兩種彈塗魚,體型較小的彈塗魚俗稱泥猴或跳跳魚,大彈塗俗稱花跳,身上帶有非常漂亮的藍色班點,是很高級的實用魚,現在已經有人工大量養殖。彈塗魚可以離開水面至陸地上活動,其鰓的外側帶有貯水的腔室,可以攜帶水分以供鰓交換氧氣,同時皮膚也能幫助呼吸。所以彈塗魚不時要返回水塘換水及重新濕潤身體。
大彈塗魚腮外具有儲水的腔室
大彈塗魚 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
蝦虎魚科
大彈塗魚正在泥灘地上吃食藻類
大彈塗魚彈跳求偶舞
  俗稱:花跳 大彈塗魚體側長有許多藍色斑點,身長15-20公分,大彈塗是素食者,以口器在泥灘地上刮取藻類為食。由於泥灘地甚為平坦,為了讓遠方的異性更注意到自己,在求偶時,大彈塗魚會在洞口外面不斷地往上彈跳,同時展示其帶有漂亮藍色斑點的背鰭。而當異性進入自己的地盤後,就會快速的跳到對方側面,張大嘴巴不斷扭曲身體展示背鰭以向對方示愛,若是求愛成功,雌魚就會跟著雄魚進入洞穴內產卵。
彈塗魚 Periophalmus cantonensis
蝦虎魚科
彈塗魚的胸鰭非常強壯有力,可推動身體在泥灘地上前進
俗稱:泥猴、石貼仔、跳跳魚 身體呈褐色或灰褐色,體常約6-7公分,在泥灘地追捕小昆蟲為食。彈塗魚的胸鰭非常強壯有力,可以像枴杖一樣支持身體向前移動,腹鰭則合成吸盤狀,可以吸附在石頭或植物的莖幹上。在漲潮時,常可見大群的彈塗魚躍上枝幹或海邊的的石塊以躲避水中的掠食者。

  在台灣,鷺鷥林是與人類最親近的鳥類之一,以往大群鷺鷥林在樹林內築巢形成的鷺鷥林,常被農家當作吉祥的象徵,加以保護禁止干擾,因此鷺鷥林在本島繁殖的數量相當多。然而近年來因為人口增加、土地開發及農地大量使用農藥的影響,大群的鷺鷥林都遷往海邊的紅樹林棲住,現在嘉義縣朴子溪北岸、嘉義縣布袋好美寮瀉湖邊緣,高雄永安河道邊都有鷺鷥林築巢群生。

鷺鳥的巢與蛋
  在紅樹林內築巢的鷺鷥林鳥與台灣其它地區的鷺鷥林相同,分別為小白鷺、黃頭鷺、夜鷺三種所組成,各自營巢混居,往往一棵紅樹林上即築有三至四個巢,多用樹枝破魚網、尼龍繩為築巢材料,位置多在紅樹林上層主枝分叉處,巢呈淺盤狀,寬度約三十公分,這三種鷺鳥介紹如下
小白鷺 Egretta garzetta  
小白鷺在紅樹林緣築巢
  嘴、腳為黑色而腳趾為黃色,在頭後方有兩根飾羽,背部後端及前頸下部亦有飾羽(夏羽),冬羽則無飾羽。聲音為粗啞的「嘎─、嘎─」聲,以捕捉水中的魚為食,常常會伸出腳攪動,將魚趕出以捕食。小白鷺領域性極強,對於入侵到領域內的其他鷺鷥科鳥類,會毫不留情的把他趕走。常與夜鷺、黃頭鷺集體築巢在竹林、木麻黃林或相思樹林,形成我們所說的「鷺鷥林」。
夜鷺 Nycticorax nycticorax  
夜鷺又稱暗光鳥
  頭上及背部為有光澤的灰藍色,頭部後面有2-3根白色長飾羽。翅膀、腰到尾巴為鼠灰色。眼睛為黃色或橙色,腹部為灰白色。亞成鳥的形態背部為褐色有淡黃色斑點,腹部有縱斑,有隱蔽的效果。飛行時緩緩拍動雙翅,姿態優雅。於飛翔時偶會發出「刮──刮── 」粗啞的聲音。通常二至三隻,或小群出現於沼澤、溪流、魚塭、水田、沙洲地帶,通常於晨昏或夜間活動,所以又稱為「暗光鳥」。
黃頭鷺 Bubulcus ibis  
黃頭鷺又稱牛背鷺
  又名牛背鷺,黃頭鷺與農人的關係從古至今都非常密切,早期用牛耕田時,常見他停在牛背上,啄食被牛隻趕起來的昆蟲,或牛隻身上的寄生蟲,是牛的好朋友,所以人們又親切地稱他為『牛背鷺』。黃頭鷺的羽色可分為夏羽及冬羽兩種,春夏時節,頭頸的部分會換成黃色的飾羽,其餘則為白色;而秋冬時,則換上一身的雪白。每年的3至8月(春夏季)為其繁殖的季節,故夏羽就是他們的繁殖羽。黃頭鷺繁殖時,平均一窩約生3至5個蛋,雌雄鳥輪流孵蛋。
  由於紅樹林的複雜生態體系,涵養了了各式魚貝類等小型生物,使紅樹林與許多沿海濕地都成為候鳥過境休息、補充食物的重要據點。除了留鳥外,許多紅樹林沼澤也是候鳥休息、補充能量的據點。台北的關渡、台北縣八里的挖子尾、嘉義縣布袋好美寮瀉湖、台南七股濕地、四草、高雄永安至竹滬一帶的鹽田、魚塭,都已是賞鳥者的樂園。
大白鷺是冬候鳥,經常在紅樹林中覓食
紅冠水雞是濕地常見的留鳥
紅冠水雞的巢與蛋
濕地是水鳥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