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魚類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 第八頁 第九頁 第十頁

火力發電廠

大甲溪中游

溪流中游

大安溪

深潭

B-041

B-042

B-043

B-044

B-045

野塘

漂亮的野塘

鯉科魚類的育嬰房

大安溪口

立霧溪口

B-046

B-047

B-048

B-049

B-050

過度捕撈

淡水河口

白鰻

鱸鰻

臺 灣 石 魚賓

B-051

B-052

B-053

B-054

B-055

臺 灣 石 魚賓 的成魚

臺灣馬口魚

臺灣馬口魚的成魚

粗首

粗首

B-056

B-057

B-058

B-059

B-060

素材名稱

火力發電廠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在溪流入海處附近,常被選為設置火力發電廠的地點,大肚溪口就是一例。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大甲溪中游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大甲溪中游從谷關到石岡壩一帶,為溪流魚類棲息的精華區,常見的魚類粗首、臺灣石 魚賓、臺灣馬口魚等約30-40種。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溪流中游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初冬時刻從東豐大橋觀賞大甲溪,別有一番風味,此處是溪流魚類的精華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大安溪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在水的濁度方面,臺灣的溪流有兩大形態,一種是如果沒有人為破壞,她是像大甲溪那樣清澈見底的,另一種型態是溪水常年灰黑混濁,並且含沙量很高。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深潭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頭汴坑溪的仙女潭,水深數米,係一天然野塘,生氣蓬勃。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野塘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深潭是溪流魚類躲避天敵和洪水的避難所,也是大魚的棲身之處,對保育溪流魚類來說,保有深潭,就能保有大魚和各種多樣化的棲地,讓魚類能永續生存。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漂亮的野塘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野外的深潭,不但風景如畫,更是魚類的重要棲地。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鯉科魚類的育嬰房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在溪流中,大部份的鯉科魚類,都產卵在像圖中溪流旁邊水流比較慢的地方,大部份的鯉科魚類的卵都是「非附著性」,魚媽媽直接把卵產在沙中,小魚兒孵化以後,到能夠自己去覓食的時候,就直接找附近的藻類來吃,所以要保護鯉科魚類,也就同時需要保護這種地方。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大安溪口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大安溪口,係河口與臺灣海峽的交界帶,正是「周緣級」淡水魚的棲息地,大約有30多種以上的魚類棲息。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立霧溪口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臺灣的溪流大多短而湍急,到了河口與海交界一帶,正是「周緣級」淡水魚的棲息地,立霧溪口視野開闊,也大約有30多種以上的魚類在此棲息。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過度捕撈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許多河口區,漁民過度捕捉魚苗,係致使魚源枯竭原因之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淡水河口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和其他溪流河口一樣,此處是周緣級淡水魚的棲所,淡水河口,也是欣賞落日餘暉的好場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白鰻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鰻鱺科 Anguillidae
學名:Anguilla japonicus  Temminck et Schlegel
白鰻為洄游性的魚類,身體細長,可達60-90公分,沒有腹鰭,背鰭、臀鰭低長而且和尾鰭相連,小而成圓形。鱗小隱藏在皮下,體表光滑佈滿黏液,背部灰黑色,腹面白色,沒有斑紋。牠們最大可以長到130公分長,體重5公斤重,年齡最高可以高達17年以上。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鱸鰻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鰻鱺科 Anguillidae
學名:Anguilla marmorata Quoy et Gaimard
鱸鰻也是洄游性魚類,同時是「珍貴稀有」的「保育種」魚類,牠和白鰻不同的是:鱸鰻的身上有灰褐色的塊狀斑紋;最大可以長到160公分長,30-50公斤重,牠們吃魚、蝦、蟹、蛙和其他小動物,也會上岸吃小雞、小鴨、竹筍和芒草、蘆荻等植物的嫩芽。牠們已經受到我國的法律保護,不能捕食和買賣。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臺 灣 石 魚賓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 Gunther )
臺灣石 魚賓 的身上有七條明顯的黑色「橫紋」,越小越清楚,長大以後會漸漸模糊。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臺 灣 石 魚賓 的 成 魚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 Gunther )
臺灣石 魚賓 成魚的橫紋較模糊,魚卵有毒,不可以誤食,不然會引起腹瀉、頭暈、嘔吐等現象,應特別留意。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臺灣馬口魚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Zacco barbata  ( Regan)
臺灣馬口魚的俗名稱為山鰱、山鰱仔或沙鰱仔,牠也是「臺灣特有種」,身上有一條藍黑色的「縱帶」,是辨認牠們的重要特徵。通常棲息在溪流中游,水溫比較低的地方。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臺灣馬口魚的成魚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Zacco barbata  ( Regan)
臺灣馬口魚俗稱:山鰱、山鰱仔、沙鰱。成熟的雄魚有「追星」,雌魚沒有,馬口魚很貪吃,有時會吃得胖嘟嘟的。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粗首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鯉科 Cyprinidae
學名:Zacco pachycephalus Gunther
粗首
是「臺灣特有種」。在臺灣的溪流中,色彩鮮豔的淡水魚並不多,粗首的雄魚是少數中的一種,尤其在繁殖季節的時候,牠們每一個鰭都無比豔麗,身上的10多條藍綠色的橫紋,非常醒目,原本分佈在臺灣的中央山脈以西的各溪流中、下游的地方,常和臺灣石 魚賓、魚固、臺灣馬口魚等混居在一起,牠們吃水生昆蟲和藻類,黃昏的時候,常躍出水面吃活動於溪水表面的昆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粗首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鯉科 Cyprinidae
學名:Zacco pachycephalus Gunther
粗首
是「臺灣特有種」。在臺灣的溪流中,色彩鮮豔的淡水魚並不多,粗首的雄魚是少數中的一種,雌魚則樸素許多。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