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魚類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 第八頁 第九頁 第十頁

泥鰍的斑點

體色豔麗的蓋斑鬥魚

臺東間爬岩鰍

大鱗副泥鰍

臺灣間爬岩鰍有花紋

B-161

B-162

B-163

B-164

B-165

臺灣間爬岩鰍的身體扁平

七星鱧的眼斑

七星鱧的成魚

彈塗魚眼睛長在頭頂上

棕塘鱧

B-166

B-167

B-168

B-169

B-170

體色多變的棕塘鱧

短吻紅斑

短吻紅斑虎身上的斑點

短吻紅斑虎的卵

短吻紅斑

B-171

B-172

B-173

B-174

B-175

短吻紅斑

繁殖期的明潭吻

雜交吳郭魚

尖鰭寡鱗

小不點--條 紋 二 鬚 魚八

B-176

B-177

B-178

B-179

B-180

素材名稱

泥鰍的斑點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鰍科 Cobitididae
學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泥鰍有鬚5對,體側有不規則的斑點,除用鰓呼吸外,還可以用腸子呼吸,冬季可以潛入泥土中蟄居,雜食性,喜歡住有爛泥巴的水域,雄魚的胸鰭長而尖,雌魚的胸鰭小而圓。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體色豔麗的蓋斑鬥魚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鬥魚科 Anabantidae
學名:Macropodus operculatus
蓋斑鬥魚的體色豔麗,曾被水族業者當成觀賞魚飼養,但牠的最大功能應該是剋制孑孓,防治登革熱。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臺東間爬岩鰍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平鰭鰍科 Homalopteridae
學名:
Hemimyzon taitungensis
臺東間爬岩鰍和臺灣間爬岩鰍長得很像,但是較為修長。臺東間爬岩鰍屬於「珍貴稀有的保育類」,也是「臺灣特有種」,只分佈在中央山脈以東的地方。本種胸鰭寬大而向兩側平伸,後緣蓋住腹鰭的基部,腹鰭寬大,左右腹鰭內側互相靠近,鰭膜在基部的地方互相癒合,但末端並沒有完全連接,是辨識的重要特徵。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大鱗副泥鰍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鰍科 Cobitididae
學名: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尾柄上下方的皮褶隆起較發達,頭小,吻較長而稍尖。眼小,具有5對鬚,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發達。背鰭短,尾鰭呈圓形。體呈灰褐色,腹面灰白或淡黃色。體側散具有不規則的黑色細小斑點,或連成線紋。最大體長可到20公分左右。分布於全省各地低海拔的河川下游、湖沼、溝渠、水田等,南部的水系較常見。本種棲息於河川下游及池沼、田渠等緩流水域。耐污能力很強,可以靠吞吸空氣進行腸道呼吸,能在低溶氧的水體中存活。主要以水生昆蟲、甲殼類、浮游生物、底藻及有機碎屑等為食。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臺灣間爬岩鰍有花紋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平鰭鰍科 Homalopteridae
學名:
Hemimyzon formosanum
這種小不點,雄魚身體有小花紋迷彩,雌魚則較為一致的墨綠色,最大可以長到5-9公分,以藻類為食物。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臺灣間爬岩鰍的身體扁平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平鰭鰍科 Homalopteridae
學名:
Hemimyzon formosanum
臺灣間爬岩鰍,俗名也是「石貼」,牠和臺灣纓口鰍一樣棲息在湍急的溪流,也一樣是臺灣特有種。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七星鱧的眼斑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鱧科 Channidae
學名:
Channa asiatica
七星鱧俗稱「鮕ㄉㄞˋ」,屬於鱧科的魚類,頭部像蛇,身體有8-9條倒ㄑ字形黑色橫紋,尾鰭後緣圓形,基部有一黑色圓形眼斑,俗稱土地公蓋的印章,好好玩。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七星鱧的成魚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鱧科 Channidae
學名:
Channa asiatica
七星鱧的成魚形態和幼魚差別不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彈塗魚眼睛長在頭頂上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虎科 Gobiidae
學名: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
彈塗魚經常成群的聚集在河口一帶,眼睛突出於頭頂上,能藉胸鰭爬行,可以離開水40分鐘以上,厲害吧!漲潮的時候,常退到潮線以外,很會挖洞,牠們的巢為T字形,開口在兩端,很有趣。彈塗魚體形很小,大約只能長到7-8公分,體色青灰,腹面略白,腹鰭特化為吸盤,體側大約有12條不規則而且不明顯的深色橫帶,並佈滿細小的斑。各個鰭透明,也有細小的暗色斑點,以小昆蟲、小動物為食物。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棕塘鱧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虎科 Gobiidae
學名:Eleotris  acanthopomus

棕塘鱧
稱:黑咕嚕,棲息於河口一帶。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體色多變的棕塘鱧( 下 )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虎科 Gobiidae
學名:
Eleotris  acanthopomus

棕塘鱧的體色多變化,常令人誤以為不同種。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短吻紅斑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虎科 Gobiidae
學名:
Rhinogobius rubromaculatus
本種體被櫛鱗,眼睛前方沒有紅色縱紋,各鰭末端白色,體側有10條不明顯且不規則的灰色橫斑,全身均勻的佈滿紅色小斑點,第一背鰭有一藍綠色的螢光斑,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小魚。體型較小,最大只能長到5-6公分,最初發現的地點為臺中縣新社鄉大林國民小學附近的「麻竹坑溪」、「白冷圳」(屬大甲溪流域)和二櫃溪( 屬烏溪流域 )。這三個地方的共同特性是屬於小山澗或小支流,平常流量不大,但水質清澈見底。牠的習性還需進一部調查研究,牠是「臺灣特有種」。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短吻紅斑虎身上的斑點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虎科 Gobiidae
學名:
Rhinogobius rubromaculatus
短吻紅斑虎身上有均勻的斑點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短吻紅斑虎的卵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短吻紅斑虎的卵很像百香果 。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短吻紅斑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虎科 Gobiidae
學名:
Rhinogobius rubromaculatus
體色偏藍的短吻紅斑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短吻紅斑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虎科 Gobiidae
學名:
Rhinogobius rubromaculatus
各鰭偏紅的短吻紅斑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繁殖期的明潭吻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虎科 Gobiidae
學名:
Rhinogobius brunneus
繁殖期的明潭吻虎,腹部因懷卵而變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雜交吳郭魚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慈鯛科 Cichlidae
學名:
Sarotheradon sp
雜交吳郭魚以口孵卵,小魚遇到危險會躲回親魚的口中。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尖鰭寡鱗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虎科 Gobiidae
學名:
Oligolepis acutipennis
體被櫛鱗,身體淡棕色而略透明,眼睛下方有一斜下的黑色線紋,雌魚的腹部為亮藍色,通常可長至4-5公分,最大體長可長至8公分。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小不點--條 紋 二 鬚 魚八

攝影:詹見平

觀察筆記

科別: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Capoeta  semifasciolata
條 紋 二 鬚 魚八 體 型 小,是溪流魚類中的小不點。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