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類與爬蟲類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操作說明:按小圖可看中圖及說明,按中圖可看大圖

盤古蟾蜍01

盤古蟾蜍02

黑眶蟾蜍

中國樹蟾01

中國樹蟾02
K-001
K-002
K-003
K-004

K-005

小雨蛙01

小雨蛙02

腹斑蛙01

腹斑蛙02

貢德氏赤蛙01

K-006
K-007
K-008
K-009

K-010

古氏赤蛙01

拉都希氏赤蛙01

澤蛙01

澤蛙02

虎皮蛙01

K-011
K-012
K-013
K-014

K-015

梭德氏赤蛙01

斯文豪氏赤蛙01

斯文豪氏赤蛙02

日本樹蛙01

日本樹蛙02

K-016
K-017
K-018
K-019

K-020

素材名稱
盤古蟾蜍〈蟾蜍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盤古蟾蜍屬蟾蜍科,為台灣特有種,又稱為癩蛤蟆,屬於大型的蛙類,眼睛後各有一個大而明顯的耳後腺,皮膚粗糙,身上佈滿了大小不一的顆粒狀突起。此種蛙類為台灣最常見的蟾蜍,分布於全台,海拔高度三千公尺的高山上亦可見其蹤跡,常出現在開墾地或住家附近,晚上經常可發現其在路燈下等後被燈光吸引而來的蟲子。當遭受到相當的威脅時,耳後腺會分泌出白色毒液;攻擊牠的動物只要不誤食或碰觸到傷口應不會有中毒的危險。其耳後腺在中醫裡稱為蟾酥,為一種心臟方面的藥物。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盤古蟾蜍〈蟾蜍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盤古蟾蜍屬蟾蜍科,為台灣特有種,又稱為癩蛤蟆,屬於大型的蛙類,眼睛後各有一個大而明顯的耳後腺,皮膚粗糙,身上佈滿了大小不一的顆粒狀突起。此種蛙類為台灣最常見的蟾蜍,分布於全台,海拔高度三千公尺的高山上亦可見其蹤跡,常出現在開墾地或住家附近,晚上經常可發現其在路燈下等後被燈光吸引而來的蟲子。當遭受到相當的威脅時,耳後腺會分泌出白色毒液;攻擊牠的動物只要不誤食或碰觸到傷口應不會有中毒的危險。其耳後腺在中醫裡稱為蟾酥,為一種心臟方面的藥物。圖中的盤古蟾蜍正在路燈下守株待兔,準備飽餐一頓呢!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黑眶蟾蜍〈蟾蜍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黑眶蟾蜍屬蟾蜍科,又稱為癩蛤蟆,屬於中型的蛙類,眼睛後各有一個大而明顯的耳後腺,頭部眼睛周圍有黑色的眼眶,皮膚粗糙,除了頭頂,全身佈滿了大小不一的顆粒狀突起及黑色的點狀角質,四肢的指尖為黑色。常出現在低海拔的草叢、開墾地或住家附近。行動緩慢,不善於跳躍,移動時以爬行方式為主。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中國樹蟾〈樹蟾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中國樹蟾屬樹蟾科,因其骨骼結構與蟾蜍科的蛙類較相近,且生活在樹上,所以稱為樹蟾,又因其經常在下過雨後鳴叫,所以又稱為雨蛙或雨怪,為平地常見的蛙類。屬於小型的蛙類,背部為黃綠色,眼睛周圍有一條黑褐色或深棕色的條紋經過,指端有吸盤。此種蛙類生活在靠近水邊的低矮灌叢裡,叫聲響亮。其身體的黏液對有些較敏感的人有刺激的作用,所以在摸過中國樹蟾後最好洗洗手。台北樹蛙、莫氏樹蛙與其外形相似。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中國樹蟾〈樹蟾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中國樹蟾屬樹蟾科,因其骨骼結構與蟾蜍科的蛙類較相近,且生活在樹上,所以稱為樹蟾,又因其經常在下過雨後鳴叫,所以又稱為雨蛙或雨怪,為平地常見的蛙類。屬於小型的蛙類,背部為黃綠色,眼睛周圍有一條黑褐色或深棕色的條紋經過,指端有吸盤。此種蛙類生活在靠近水邊的低矮灌叢裡,雄性具單一外鳴囊,叫聲響亮。其身體的黏液對有些較敏感的人有刺激的作用,所以在摸過中國樹蟾後最好洗洗手。台北樹蛙、莫氏樹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的中國樹蟾在一場午後雷陣雨之後,正鼓起鳴囊在大聲求偶呢!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小雨蛙〈狹口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小雨蛙屬狹口蛙科,又稱為飾紋姬蛙或小姬蛙,屬於小型的蛙類,身體呈三角形,背部中央的花紋為對稱的塔狀,顏色較深。此種蛙類在北部地區較常見到,常出現於低海拔的開墾地,如:農耕地、水田、水塘或草地等地方。個體雖小,但叫聲卻很大,常躲在水邊的落葉、土縫或石頭底下鳴叫。夏天時,在下過雨的晚上常可聽到其聒噪的叫聲。黑蒙西氏小雨蛙與其外形相似。仔細觀察,是否發現其鳴囊比頭還要大呢。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小雨蛙〈狹口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小雨蛙屬狹口蛙科,又稱為飾紋姬蛙或小姬蛙,屬於小型的蛙類,身體呈三角形,背部中央的花紋為對稱的塔狀,顏色較深。此種蛙類在北部地區較常見到,常出現於低海拔的開墾地,如:農耕地、水田、水塘或草地等地方。個體雖小,但叫聲卻很大,常躲在水邊的落葉、土縫或石頭底下鳴叫。夏天時,在下過雨的晚上常可聽到其聒噪的叫聲。黑蒙西氏小雨蛙與其外形相似。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腹斑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腹斑蛙屬赤蛙科,為中型的蛙類,在背部的中央有一條背中線,身體的兩側有背側褶,眼睛後下方的鼓膜明顯,周圍有黑色的斑紋。此種蛙類常出現於沼澤、池塘等靜水域的地方,喜歡躲在水草或水邊遮蔽物的底下,晚上常成群的出現,雄蛙有一對咽喉下鳴囊,叫聲響亮。拉都希氏赤蛙與其外形相似。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腹斑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腹斑蛙屬赤蛙科,為中型的蛙類,在背部的中央有一條背中線,身體的兩側有背側褶,眼睛後下方的鼓膜明顯,周圍有黑色的斑紋。此種蛙類常出現於沼澤、池塘等靜水域的地方,喜歡躲在水草或水邊遮蔽物的底下,晚上常成群的出現,叫聲響亮。拉都希氏赤蛙與其外形相似。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貢德氏赤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貢德氏赤蛙屬赤蛙科,又稱為沼蛙,為保育類,屬於大型的蛙類,體形壯碩,眼後的鼓膜周圍為白色,背部有背側褶。此種蛙類常出現於水稻田、水池及有水草的池塘等地方,生性非常害羞、隱密機警,一受到騷擾馬上跳到水裡,所以很難觀察到。經常躲在洞穴中鳴叫,其鳴叫聲非常低沉而大聲,有人形容其鳴叫聲像大狗的叫聲。腹斑蛙與其外形相似。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古氏赤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古氏赤蛙屬赤蛙科,因頭部特別大,所以又稱為大頭蛙,屬於中型的蛙類,頭部因顳肌發達,所以看起來特別大,眼睛的瞳孔為紅色的菱形,有如紅寶石一般。此種蛙類在北部地區較常見到,經常出現在山區水流小而淺的山溝或小溪裡,喜歡躲在溝底的落葉或淤泥中,終年住在水中。在台灣的赤蛙中只有此種雄性的體型大於雌性。雄性的下頷有齒狀突,為其攻擊對手的武器。虎皮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可明顯看出古氏赤蛙的頭部特別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拉都希氏赤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拉都希氏赤蛙屬赤蛙科,因背部兩側的背側褶相當粗大明顯,所以又稱為闊褶蛙,屬於中型的蛙類,身體扁平,背部兩側的背側褶相當粗大明顯,身體側面有黑褐色的斑紋。此種蛙類經常出現於低漥地區的蓄水池、溪流或森林底層的的地方,因對環境的適應力非常強,所以族群數量非常多,甚至都市裡也可以發現牠。因其鳴囊為內鳴囊,所以叫聲非常的小。腹斑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可明顯看出拉都希氏赤蛙的背側褶特別粗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澤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澤蛙屬赤蛙科,又稱為田雞或水雞,屬於中小型的蛙類,上下唇有三條深色的的縱紋,背部有長短不一的短棒狀突起,背部沒有背側褶。此種蛙類經常出現於平地的稻田、水溝、池塘、沼澤等地,對環境的適應力非常的強,在都市裡也經常看得到,族群數量非常的龐大,白天及晚上都可以觀察到牠在活動,是台灣田間最普遍存在的蛙類,捕食田間的昆蟲,對於減少農作物的害蟲功不可沒。虎皮蛙與其外形相似。澤蛙的顏色及花紋變異大,圖中的個體不具有背中線。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澤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澤蛙屬赤蛙科,又稱為田雞或水雞,屬於中小型的蛙類,上下唇有三條深色的的縱紋,背部有長短不一的短棒狀突起,背部沒有背側褶。此種蛙類經常出現於平地的稻田、水溝、池塘、沼澤等地,對環境的適應力非常的強,在都市裡也經常看得到,族群數量非常的龐大,白天及晚上都可以觀察到牠在活動,是台灣田間最普遍存在的蛙類,捕食田間的昆蟲,對於減少農作物的害蟲功不可沒。虎皮蛙與其外形相似。澤蛙的顏色及花紋變異大,圖中的個體具有背中線。背中線可破壞其身體輪廓,減少被天敵發現的機會。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虎皮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虎皮蛙屬赤蛙科,又稱為田雞或虎紋蛙,為保育類,屬於中大型的蛙類,吻端尖圓而長,鼓膜大而明顯,背部有排列整齊的長棒狀突起,沒有背側褶及背中線。此種蛙類以往曾廣泛分佈於全台平地的稻田、水溝、池塘、沼澤等地,為主要的食用蛙種,但因過度捕食及農藥的使用破壞了生活環境,目前除了人為飼養的以外,野外的數量已經很少了。生性機警、害羞,躲藏的十分隱密,不容易被發現,食量很大。古氏赤蛙、澤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虎皮蛙的體色是不是和其周圍的環境很相近呢?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梭德氏赤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梭德氏赤蛙屬赤蛙科,為中型的蛙類,背部有「八」字形的黑褐色斑紋,鼓膜周圍的黑褐色菱形斑紋明顯,指端膨大成小吸盤狀。此種蛙類分布全台,海拔高度三千公尺的地方亦可見其蹤跡,經常出現於樹林旁的溪流,或潛藏於森林底層的落葉堆中,非繁殖季時多為單獨生活,不易發現。因其繁殖季短,所以繁殖季時會大量集中出現於溪流。因其鳴囊為內鳴囊,所以叫聲非常的小。長腳赤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的梭德氏赤蛙可明顯看見其鼓膜周圍的黑褐色菱形斑紋。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斯文豪氏赤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斯文豪氏赤蛙屬赤蛙科,又稱為棕背蛙或尖鼻赤蛙,屬於大型的蛙類,身體修長扁平善於跳躍,身體的顏色多變,有的呈綠色,有的呈褐色,也有綠色褐色交雜的,指端膨大成吸盤狀。此種蛙類經常出現於山區的溪流裡,喜歡水流較為湍急的溪澗,如:瀑布附近。白天躲在石縫中鳴叫,其鳴叫聲如同鳥叫「啾─」,常讓賞鳥的人誤以為附近有鳥而白忙了一場。貢德氏赤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的斯文豪氏赤蛙背部為棕色帶有綠色斑紋。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斯文豪氏赤蛙〈赤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斯文豪氏赤蛙屬赤蛙科,又稱為棕背蛙或尖鼻赤蛙,屬於大型的蛙類,身體修長扁平善於跳躍,身體的顏色多變,有的呈綠色,有的呈褐色,也有綠色褐色交雜的,指端膨大成吸盤狀。此種蛙類經常出現於山區的溪流裡,喜歡水流較為湍急的溪澗,如:瀑布附近。白天躲在石縫中鳴叫,其鳴叫聲如同鳥叫「啾─」,常讓賞鳥的人誤以為附近有鳥而白忙了一場。貢德氏赤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的斯文豪氏赤蛙背部為綠色帶有一些棕色小斑點。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日本樹蛙〈樹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日本樹蛙屬樹蛙科,又稱為日本溪樹蛙或溫泉蛙,屬於小型的蛙類,背部中央靠近肩胛的地方有一對明顯的短棒狀突起,指端有吸盤呈白色。經常出現於河川、小水溝或溪流附近的石頭上,溫泉附近的水域也經常可以發現其蹤跡,是台灣蛙類中較可耐高溫的蛙類。雖為樹蛙家族的成員,但很少爬樹,為地棲性蛙類,善於跳躍。經常整群一起鳴叫,有如風鈴般的聲音相當悅耳。面天樹蛙與其外形相似。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日本樹蛙〈樹蛙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日本樹蛙屬樹蛙科,又稱為日本溪樹蛙或溫泉蛙,屬於小型的蛙類,背部中央靠近肩胛的地方有一對明顯的短棒狀突起,指端有吸盤呈白色。經常出現於河川、小水溝或溪流附近的石頭上,溫泉附近的水域也經常可以發現其蹤跡,是台灣蛙類中較可耐高溫的蛙類。雖為樹蛙家族的成員,但很少爬樹,為地棲性蛙類,善於跳躍。經常整群一起鳴叫,有如風鈴般的聲音相當悅耳。面天樹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的日本樹蛙為母蛙,繁殖季時,其腹部有成熟的卵粒,所以顯得較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