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類與爬蟲類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白頷樹蛙的抱接

莫氏樹蛙的泡巢

古氏赤蛙的蝌蚪

古氏赤蛙的卵01

黃綠澤蟹與拉都希氏赤蛙01
K-041
K-042
K-043
K-044

K-045

拉氏清溪蟹與拉都希氏赤蛙01

赤尾青竹絲

紅娘華

紅娘華與黑蒙西氏小雨蛙的蝌蚪

台灣鈍頭蛇

K-046
K-047
K-048
K-049

K-050

臭青公

赤尾青竹絲與澤蛙

黃口攀蜥

麗紋石龍子

印度蜓蜥01

K-051
K-052
K-053
K-054

K-055

貢德氏赤蛙02

梭德氏赤蛙02

小雨蛙的蝌蚪

艾氏樹蛙的卵

黑眶蟾蜍與蚯蚓
K-056
K-057
K-058
K-059

K-060

素材名稱
白頷樹蛙的抱接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抱接是兩棲類的一種特殊行為,是指雄蛙抱在雌蛙背上的一種特殊交配方式,有人將之稱為假交配,在台灣一般來說,雌蛙的體型都比雄蛙來的大,但也有極少數是差不多大小或相反的。台灣的蛙類都採用體外授精產卵的方式生殖。因為兩棲類並沒有外生殖器,所以在交配時,雌蛙和雄蛙的泄殖腔口必須採用抱接的方式才能靠的很近,並同時排出卵子和精子,以提高授精率。圖中為白頷樹蛙的抱接。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莫氏樹蛙的泡巢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蛙卵的卵粒外面包有一層透明的膠質,遇水膨大,用來保護卵粒。卵粒一般來說黑白分明,但一些在陸地上產卵的種類因動物性極沒有黑色素,而植物性極所佔的比例又很大,所以整顆卵看起來是乳白色的。在台灣的十種樹蛙科的成員中,其中有六種〈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諸羅樹蛙、橙腹樹蛙、白頜樹蛙〉會在產卵後將卵粒埋在泡沫狀的卵塊中,而莫氏樹蛙就是其中的一種,牠的泡沫狀卵塊看起來像是一顆白色的饅頭,外面經陽光照射後會變的有些硬硬的,帶一點黃色,裡面仍然保持濕潤,以利卵的發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古氏赤蛙的蝌蚪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蝌蚪用口部的角質齒刮取水中的藻類為主要食物,其腸道捲曲而長,用鰓呼吸,發育時先長出後腳再長出前肢,而前肢伸出後可擋住鰓呼吸時的出水口,迫使剛變態的小蛙放棄鰓呼吸,而改以肺及皮膚呼吸,且將逐漸萎縮的尾巴所釋出的養分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圖中為古氏赤蛙的蝌蚪,身體呈卵圓形,有黑色細點散佈於褐色的身體上,尾長約為身體的二倍。其體色與環境相似,具有保護作用。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古氏赤蛙的卵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蛙卵的卵粒外面包有一層透明的膠質,遇水膨大,用來保護卵粒。古氏赤蛙的卵一顆顆的散落在水的底層,好像沾了糖粉的珍珠粉圓散落一地,其顏色與環境相似,具有保護作用。古氏赤蛙的卵直徑約2mm,每次產卵約20∼60顆。圖中古氏赤蛙的卵若不仔細看還真不容易發現呢!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黃綠澤蟹與拉都希氏赤蛙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黃綠澤蟹捕食拉都希氏赤蛙,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相似,在某些地方他們會同時生存在相同的地方,而成為食物鏈中的一部份。圖中的黃綠澤蟹正以右邊的螯牢牢的夾住牠的美食,準備大吃一頓呢!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拉氏清溪蟹與拉都希氏赤蛙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拉氏清溪蟹捕食拉都希氏赤蛙,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相似,在某些地方他們會同時生存在相同的地方,而成為食物鏈中的一部份。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赤尾青竹絲〈蝮蛇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赤尾青竹絲又稱為赤尾?、竹葉青、青竹蛇或焦尾巴。屬於小型的蛇類,全長約90公分左右,全身為翠綠色,尾巴後段為磚紅色,雌體的身體側面有一條細細的白線,而雄體在白色的細線下還有一條紅色的細線,頭部為三角形,眼睛呈現紅色。常於夜間活動,但白天有時也能發現牠,喜歡潮濕的環境。動作緩慢,具有毒性,會致人於死。攻擊性強,又因有很好的保護色,人們常因靠近牠而不自覺,結果遭受到攻擊。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紅娘華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紅娘華的體型扁平,前足發達成鐮刀狀,口氣為刺吸式,腹部末端由尾毛形成呼吸管,可伸出水面呼吸。為肉食性動物,是蝌蚪的天敵,在有蝌蚪或蛙卵的地方經常可以發現牠。其在水中的偽裝很好,像一片掉落水中的枯葉,不仔細觀察,還真找不到牠呢!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紅娘華與黑蒙西氏小雨蛙的蝌蚪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紅娘華的體型扁平,前足發達成鐮刀狀,口氣為刺吸式,腹部末端由尾毛形成呼吸管,可伸出水面呼吸。為肉食性動物,是蝌蚪的天敵,在有蝌蚪或蛙卵的地方經常可以發現牠。其在水中的偽裝很好,像一片掉落水中的枯葉,不仔細觀察,還真找不到牠呢!圖中白色的亮點為黑蒙西氏小雨蛙的蝌蚪。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灣鈍頭蛇〈黃頷蛇科〉

攝影:黃明健

觀察筆記
台灣鈍頭蛇為台灣特有種,又稱為脊高蛇,屬於小型的蛇類,全長約70公分左右,身體為土黃色,頭部和頸部交接處有一明顯的〝W〞形深色斑紋,眼睛較為突出呈圓形,背部從頭至尾均有深色斑紋。夜行性。乍看之下,有點像龜殼花。喜歡在較為陰暗潮濕的闊葉林底層之枯木堆、落葉堆及灌叢裡活動,會爬樹。性情溫和,行動緩慢,不太具有攻擊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臭青公〈黃頷蛇科〉

攝影:鄭清海

觀察筆記
臭青公又稱為臭青母、臭黃蟒或稜鱗錦蛇,在吻端至眼睛前緣的上方常呈王字紋,故又稱王錦蛇。屬於大型蛇類,全長約可達260多公分,頭頸部的鱗片大型且相接處有明顯的黑色邊緣。常棲息於雜木林或農墾地,常侵入農舍捕時雞或雞蛋,攻擊性強,晝夜均會出來活動。肛腺發達會散發出惡臭味。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赤尾青竹絲與澤蛙

攝影:謝玲

觀察筆記
赤尾青竹絲又稱為赤尾?、竹葉青、青竹蛇或焦尾巴。屬於小型的蛇類,全長約90公分左右,全身為翠綠色,尾巴後段為磚紅色,雌體的身體側面有一條細細的白線,而雄體在白色的細線下還有一條紅色的細線,頭部為三角形,眼睛呈現紅色。常於夜間活動,但白天有時也能發現牠,喜歡潮濕的環境。動作緩慢,具有毒性,會致人於死。攻擊性強,又因有很好的保護色,人們常因靠近牠而不自覺,結果遭受到攻擊。經常以蛙類、蜥蜴及小型的哺乳動物為食。圖中的赤尾青竹絲正逮到一隻澤蛙,準備飽餐一頓呢!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黃口攀蜥〈飛蜥科〉

攝影:謝玲

觀察筆記
黃口攀蜥為台灣特有亞種,又稱為肚定〈台語〉或竹虎,全長約20公分左右,尾巴的長度約佔全長的三分之二,身體背部顏色多變但以黃褐色為主,有時偏綠。下頷呈現灰色常有白斑分布其上。日行性,喜歡在森林的邊緣活動,平常常在較空曠的樹幹上或地面曬太陽,尾巴不會自割,身體有很好的保護色,常隨所在的環境而有所變化,雄體會在受到威脅時,會以伏地挺身及擴張喉垂並變黑的方式來嚇退敵人。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麗紋石龍子〈石龍子科〉

攝影:謝玲

觀察筆記
麗紋石龍子又稱為五線石龍子,尾巴的長度約為身體的1.5倍左右,身體背面以灰褐色為主,有數條黃褐色的縱紋延伸至尾巴基部附近,身體兩側為黑褐色,幼體尾巴的後半截呈現亮麗的寶藍色。日行性,喜歡在開闊的墾地或草地活動,尤其是石堆附近有草叢之處,行動相當迅速。有明顯的自割行為。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印度蜓蜥〈石龍子科〉

攝影:謝玲

觀察筆記
印度蜓蜥又稱為肥豬〈台語〉、蝘蜓或銅蜓蜥,尾巴的長度約為身體的1.5倍左右,身體背面以褐色為主,有黑褐色縱紋分布,外表光滑,身體兩側從眼鼻尖至尾巴基部,有一條寬的黑的縱帶,腹部黃褐色,吻端較為鈍圓。日行性,喜歡在森林的邊緣底層活動,行動相當迅速。有時會在有陽光照射到的地方曬太陽取暖。有明顯的自割行為。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貢德氏赤蛙〈赤蛙科〉

攝影:謝玲

觀察筆記
貢德氏赤蛙屬赤蛙科,又稱為沼蛙,為保育類,屬於大型的蛙類,體形壯碩,眼後的鼓膜周圍為白色,背部有背側褶。此種蛙類常出現於水稻田、水池及有水草的池塘等地方,生性非常害羞、隱密機警,一受到騷擾馬上跳到水裡,所以很難觀察到。經常躲在洞穴中鳴叫,其鳴叫聲非常低沉而大聲,有人形容其鳴叫聲像大狗的叫聲。腹斑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的貢德氏赤蛙可明顯看見其鼓膜周圍為白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梭德氏赤蛙〈赤蛙科〉

攝影:謝玲

觀察筆記
梭德氏赤蛙屬赤蛙科,為中型的蛙類,背部有「八」字形的黑褐色斑紋,鼓膜周圍的黑褐色菱形斑紋明顯,指端膨大成小吸盤狀。此種蛙類分布全台,海拔高度三千公尺的地方亦可見其蹤跡,經常出現於樹林旁的溪流,或潛藏於森林底層的落葉堆中,非繁殖季時多為單獨生活,不易發現。因其繁殖季短,所以繁殖季時會大量集中出現於溪流。因其鳴囊為內鳴囊,所以叫聲非常的小。長腳赤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的梭德氏赤蛙可明顯看見其背部的「八」字型及稍微膨大的趾端。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小雨蛙的蝌蚪

攝影:謝玲

觀察筆記
蝌蚪用口部的角質齒刮取水中的藻類為主要食物,其腸道捲曲而長,用鰓呼吸,發育時先長出後腳再長出前肢,而前肢伸出後可擋住鰓呼吸時的出水口,迫使剛變態的小蛙放棄鰓呼吸,而改以肺及皮膚呼吸,且將逐漸萎縮的尾巴所釋出的養分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圖中為小雨蛙的蝌蚪,頭部及背部為圓盤狀,扁平透明,眼睛位於兩側,尾端尖細。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艾氏樹蛙的卵

攝影:謝玲

觀察筆記
蛙卵的卵粒外面包有一層透明的膠質,遇水膨大,用來保護卵粒。圖中為艾氏樹蛙的卵,艾氏樹蛙將卵產於竹筒內或樹洞中,卵粒粘於壁上,雌蛙產卵後離開,留下雄蛙護卵〈保持蛙卵的濕潤〉,待卵孵化後,雌蛙則定期回來產下未授精的卵餵食洞中的蝌蚪。艾氏樹蛙為台灣唯一有護幼行為的蛙類。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黑眶蟾蜍與蚯蚓

攝影:謝玲

觀察筆記
黑眶蟾蜍又稱為癩蛤蟆,屬於中型的蛙類,眼睛後各有一個大而明顯的耳後腺,頭部眼睛周圍有黑色的眼眶,皮膚粗糙,除了頭頂,全身佈滿了大小不一的顆粒狀突起及黑色的點狀角質,四肢的指尖為黑色。常出現在低海拔的草叢、開墾地或住家附近。行動緩慢,不善於跳躍,移動時以爬行方式為主。食物以昆蟲為主但也會捕食地面上活動的一些小動物。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