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類與爬蟲類
面天樹蛙的生活環境 |
莫氏樹蛙的小蛙 |
拉氏清溪蟹與拉都希氏赤蛙 |
黃綠澤蟹與拉都希氏赤蛙 |
梭德氏赤蛙的抱接 |
K-081
|
K-082
|
K-083
|
K-084
|
|
黑蒙西氏小雨蛙 |
古氏赤蛙 |
拉都希氏赤蛙 |
黑蒙西氏小雨蛙的生活環境 |
斯文豪氏赤蛙的生活環境 |
K-086
|
K-087
|
K-088
|
K-089
|
|
斯文豪氏赤蛙的頭部構造 |
金線蛙 |
短肢攀蜥 |
台灣草蜥 |
雪山草蜥 |
K-091
|
KA-092
|
K-093
|
K-094
|
|
K-096
|
K-097
|
K-098
|
K-099
|
|
莫氏樹蛙 |
斯文豪氏攀蜥 |
花浪蛇 |
台灣中國石龍子 |
古氏草蜥 |
面天樹蛙的生活環境
|
|
觀察筆記
|
大部分的蛙類都僅能靠皮膚的保護色或花紋來保護自己,所以蛙類的生活環境與其體色有很密切的關係,如生活在樹上的蛙類多呈綠色,而在地上活動的蛙類則多呈褐色或棕色。身體上的花紋則是為了使其與環境融合而達到隱蔽的效果。有些蛙類具有背中線,其主要的用意在於打破自己身體的輪廓,使青蛙看起來不像青蛙,而使天敵不易發現牠。圖中的面天樹蛙利用其身體的花紋和顏色與環境融合,使其不易被發現。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莫氏樹蛙的小蛙
|
|
觀察筆記
|
蝌蚪用口部的角質齒刮取水中的藻類為主要食物,其腸道捲曲而長,用鰓呼吸,發育時先長出後腳再長出前肢,而前肢伸出後可擋住鰓呼吸時的出水口,迫使剛變態的小蛙放棄鰓呼吸,而改以肺及皮膚呼吸,且將逐漸萎縮的尾巴所釋出的養分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圖中的莫氏樹蛙剛變態完成,尾巴已經消失。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拉氏清溪蟹與拉都希氏赤蛙
|
|
觀察筆記
|
拉氏清溪蟹捕食拉都希氏赤蛙,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相似,在某些地方他們會同時生存在相同的地方,而成為食物鏈中的一部份。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黃綠澤蟹與拉都希氏赤蛙
|
|
觀察筆記
|
黃綠澤蟹捕食拉都希氏赤蛙,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相似,在某些地方他們會同時生存在相同的地方,而成為食物鏈中的一部份。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梭德氏赤蛙的抱接
|
|
觀察筆記
|
抱接是兩棲類的一種特殊行為,是指雄蛙抱在雌蛙背上的一種特殊交配方式,有人將之稱為假交配,在台灣一般來說,雌蛙的體型都比雄蛙來的大,但也有極少數是差不多大小或相反的。台灣的蛙類都採用體外授精產卵的方式生殖。因為兩棲類並沒有外生殖器,所以在交配時,雌蛙和雄蛙的泄殖腔口必須採用抱接的方式才能靠的很近,並同時排出卵子和精子,以提高授精率。圖中為梭德氏赤蛙的抱接。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黑蒙西氏小雨蛙〈狹口蛙科〉
|
|
觀察筆記
|
黑蒙希氏小雨蛙屬狹口蛙科,為保育類蛙種,屬小型蛙類,約2至3公分。頭小、吻短、體大,呈明顯的三角形。皮膚光滑、背部為黃褐色或紅褐色,具背中線,背中線中央有一至二對的括弧斑紋,故又名小弧斑姬蛙或括弧小雨蛙。身體側面有有相當明顯的黑色縱帶。具單一鳴囊,叫聲嘹喨。小雨蛙與其外型相似但小雨蛙背中央沒有括弧。分布於低海拔地區,常出現於樹林底層的落葉堆、靜水域、草叢等地。其鳴叫聲很響亮,但生性隱密且族群數量稀少,所以較難發現其蹤跡。繁殖季約在每年的4至9月間。圖中可看出黑蒙西氏小雨蛙棲息的環境相當隱密。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古氏赤蛙〈赤蛙科〉
|
|
觀察筆記
|
古氏赤蛙屬赤蛙科,因頭部特別大,所以又稱為大頭蛙,屬於中型的蛙類,頭部因顳肌發達,所以看起來特別大,眼睛的瞳孔為紅色的菱形,有如紅寶石一般。此種蛙類在北部地區較常見到,經常出現在山區水流小而淺的山溝或小溪裡,喜歡躲在溝底的落葉或淤泥中,終年住在水中。在台灣的赤蛙中只有此種雄性的體型大於雌性。雄性的下頷有齒狀突,為其攻擊對手的武器。虎皮蛙與其外形相似。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拉都希氏赤蛙〈赤蛙科〉
|
|
觀察筆記
|
拉都希氏赤蛙屬赤蛙科,因背部兩側的背側褶相當粗大明顯,所以又稱為闊褶蛙,屬於中型的蛙類,身體扁平,背部兩側的背側褶相當粗大明顯,身體側面有黑褐色的斑紋。此種蛙類經常出現於低漥地區的蓄水池、溪流或森林底層的的地方,因對環境的適應力非常強,所以族群數量非常多,甚至都市裡也可以發現牠。因其鳴囊為內鳴囊,所以叫聲非常的小。腹斑蛙與其外形相似。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黑蒙西氏小雨蛙的生活環境
|
|
觀察筆記
|
大部分的蛙類都僅能靠皮膚的保護色或花紋來保護自己,所以蛙類的生活環境與其體色有很密切的關係,如生活在樹上的蛙類多呈綠色,而在地上活動的蛙類則多呈褐色或棕色。身體上的花紋則是為了使其與環境融合而達到隱蔽的效果。有些蛙類具有背中線,其主要的用意在於打破自己身體的輪廓,使青蛙看起來不像青蛙,而使天敵不易發現牠。圖中的黑蒙西氏小雨蛙利用其身體的花紋和顏色,並躲藏在草叢的底層,使其與環境融合不易被發現。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斯文豪氏赤蛙的生活環境
|
|
觀察筆記
|
大部分的蛙類都僅能靠皮膚的保護色或花紋來保護自己,所以蛙類的生活環境與其體色有很密切的關係,如生活在樹上的蛙類多呈綠色,而在地上活動的蛙類則多呈褐色或棕色。身體上的花紋則是為了使其與環境融合而達到隱蔽的效果。有些蛙類具有背中線,其主要的用意在於打破自己身體的輪廓,使青蛙看起來不像青蛙,而使天敵不易發現牠。圖中的斯文豪氏赤蛙其生活環境大多為水流較急的溪澗,利用天然的環境造成隔離,使其不易遭受攻擊,亦為一種自保的方法。。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斯文豪氏赤蛙的頭部構造
|
|
觀察筆記
|
蛙類的眼睛除了感覺顏色的錐狀細抱外,還有感光的桿狀細胞,另外還有蛙類特有的綠色桿狀細胞,能加強感光的能力,所以蛙類能夠在黑暗中也能夠看得清楚。但蛙類看東西只能看到輪廓,且對會動的東西較為敏感,所以蛙類的食物必須是會動的。圖中眼睛中央的瞳孔為圓形,周圍是虹膜;眼睛前端的小孔為鼻孔;眼睛後方的圓形構造則為鼓膜是青蛙的耳朵。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金線蛙〈赤蛙科〉
|
|
觀察筆記
|
金線蛙屬赤蛙科,為中大型的蛙類,體形肥碩,背部中央及兩邊體側為綠色,背中線兩側各有一條金褐色的寬縱帶,背側褶粗且鼓膜明顯。此種蛙類為水棲性,常出現於長有水草的池塘等遮蔽良好的地方,如飄著浮萍的茭白筍田、稻田、芋田等。多藏身在水生植物的葉片下,生性非常隱密機警,一受到騷擾馬上跳到水裡,所以很難觀察到。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短肢攀蜥〈飛蜥科〉
|
|
觀察筆記
|
短肢攀蜥為台灣特有種,又稱為肚定〈台語〉或竹虎,。全長不超過25公分,尾巴的長度約佔全長的三分之二,體色變異極大,體背底色以綠色為主。下頷及腹部為單一之綠色或白色,沒有任何雜斑,背脊高且身體微側扁。日行性,喜歡在森林的邊緣活動,平常常在較空曠的樹幹上或地面曬太陽以提高體溫,尾巴不會自割,身體有很好的保護色,常隨所在的環境而有所變化。雄體在受到威脅時,會以伏地挺身及擴張喉垂的方式來嚇退敵人。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台灣草蜥〈正蜥科〉
|
|
觀察筆記
|
台灣草蜥為台灣特有種,又稱為舅母蛇〈台語〉或蛇舅母,尾巴很長,約為身體的3倍左右,腹部白色,身體側邊帶有黃色或綠色的縱帶。日行性,喜歡在森林的邊緣底層活動,如:草地、灌叢、大型的禾本科植物、姑婆竽等植物體上活動。尾巴很長,在活動時,具有纏繞及平衡的功能,對其本身有很重要的影響,所以雖然會自割,但卻不是很容易斷。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雪山草蜥〈正蜥科〉
|
|
觀察筆記
|
雪山草蜥為台灣特有種,又稱為舅母蛇〈台語〉或蛇舅母,外型粗壯。軀幹長約6公分左右,尾巴的長度為軀幹長的二倍左右,體背以褐色為主,腹部為白色。日行性,喜歡在高海拔的碎石坡活動,尾巴雖會自割,但卻不是很容易斷。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莫氏樹蛙〈樹蛙科〉
|
|
觀察筆記
|
莫氏樹蛙屬樹蛙科,是台灣特有種,為保育類,屬於中小型蛙類,背部綠色,身體側面及四肢內側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紋,指端有吸盤。經常出現在果園、樹林的積水容器、水溝、溼地等地方,為台灣分布最廣的綠色樹蛙,平常住在樹上,為樹棲性,繁殖時才到水邊活動,所產的卵粒包在泡沫狀的卵泡中,卵泡剛開始為白色,在曬過太陽後會轉成淡黃色,且表面變得有些硬。體側從吻端到股部沒有一條白線,大腿內側為紅色,有許多大黑斑為其主要的辨識特徵。台北樹蛙與其外形相似。圖中可隱約看見莫氏樹蛙其大腿內側呈現紅色。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斯文豪氏攀蜥〈飛蜥科〉
|
|
觀察筆記
|
斯文豪氏攀蜥為台灣特有種,又稱為肚定〈台語〉或竹虎,外型似一隻小恐龍。全長約30公分左右,尾巴的長度約佔全長的三分之二,頭部大,全身粗糙,身體背部顏色以黃褐色為主,雄體在背部的兩側各有一條寬的黃色縱帶,口腔外緣為白色,下頷呈現灰色,常有白斑分布其上。日行性,喜歡在森林的邊緣活動,平常常在較空曠的樹幹上或地面曬太陽以提高體溫,尾巴不會自割,身體有很好的保護色,常隨所在的環境而有所變化。雄體的領域性極強,會在受到威脅時,會以伏地挺身及擴張喉垂並變黑的方式來嚇退敵人。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花浪蛇〈黃頷蛇科〉
|
|
觀察筆記
|
花浪蛇又稱為草花蛇、黃帶水蛇、草游蛇或草腹鏈蛇。屬於無毒的小型蛇類,全長約90公分左右,身體前半部黑色橫帶和兩側黃色的縱帶交錯成鐵軌狀,愈往後面黑色愈不明顯而黃色則愈明顯。常棲息於山區、丘陵及農墾地,活動以白天為主。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台灣中國石龍子〈石龍子科〉 | |
觀察筆記
|
台灣中國石龍子又稱為中國石龍子或中國石龍子台灣亞種屬台灣特有亞種,軀幹長最大約13公分,尾巴的長度約為軀幹長的1.8倍左右,身體背面以灰褐色或褐色為主,全身鱗片光滑,鱗片邊緣帶有黑色,頭側邊及耳孔附近常帶有橘紅色。日行性,喜歡在開闊的墾地、樹林的邊緣或空曠的草地活動,行動相當迅速。有明顯的自割行為。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
古氏草蜥〈正蜥科〉
|
|
觀察筆記
|
古氏草蜥又稱為舅母蛇〈台語〉、蛇舅母或台灣地蜥,尾巴很長,約為身體的2倍左右,身體背面以褐色為主,腹部白色,身體兩側從眼鼻尖至尾巴基部,有一條寬的黑色縱帶。日行性,因為外溫動物,所以喜歡在植物體上活動或曬太陽以提高體溫。攀爬能力強。圖中的古氏草蜥正悠閒的在欄杆上享受日光浴呢! |
學習領域
|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