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 第八頁 第九頁 第十頁

操作說明:按小圖可看中圖及說明,按中圖可看大圖

大水黽

大水黽 大負子蟲 叉紋赤星椿象 側緣亮盾背椿象

D-001

D-002

D-003

D-004

D-005

 大盾背椿象 黃盾背椿象 禾蛛緣椿象 椿象若蟲 黑斑紅椿

D-006

D-007

D-008

D-009

D-010

 黃角椿象 小珀椿 葉足緣椿象 粗腿緣椿象 齒緣刺獵椿象

D-011

D-012

D-013

D-014

D-015

 齒緣刺獵椿象 紅平腹獵椿象 紅紋沫蟬 紅紋沫蟬幼蟲 蚜蟲

D-016

D-017

D-018

D-019

D-020

素材名稱

大水黽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水黽科,體長約22公釐左右,體色為黑褐色,前腳特化為捕捉腳,中後腳特別細長,且末端具油質毛叢可以在水面上划行,是河流、塘沼中常見的昆蟲之一,通常群棲,在台灣經年可見。水黽的雌蟲產卵時會把卵產於植物或水下的枯枝敗葉上,卵孵化後若蟲先沈入水底,不久即浮向水面,隨著其他個體活動。在水面上活動的速度很快,成蟲捕食經過水面的昆蟲或其他水生的小動物。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大水黽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水黽科,體長約22公釐左右,體色為黑褐色,前腳特化為捕捉腳,中後腳特別細長,且末端具油質毛叢可以在水面上划行,是河流、塘沼中常見的昆蟲之一,通常群棲,在台灣經年可見。水黽的雌蟲產卵時會把卵產於植物或水下的枯枝敗葉上,卵孵化後若蟲先沈入水底,不久即浮向水面,隨著其他個體活動。在水面上活動的速度很快,成蟲捕食經過水面的昆蟲或其他水生的小動物。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大負子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田鱉科,水棲昆蟲,體長約14至17公釐,身體圓而扁平,前腳特化為捕捉腳,利於捕捉其他小型動物,後腳則特化為游泳腳善於游水。在水田等靜水區域常見,雄蟲在交尾後會背負由雌蟲產下的卵粒,直到幼蟲孵化後才會脫落,因而被稱為負子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叉紋赤星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星椿象科,體長約12至15公釐,體色紅色,頭部紅色而腳部全黑,前胸背版前緣及後緣為白色,近前緣處有一塊黑色斑紋,體背有明顯X形白色花紋是最大的特徵。幾乎全年都可以發現,經常在堇葵科植物附近出現。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側緣亮盾背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盾背椿象科,體長8~10公釐。體背為具強烈金屬光澤的綠色;前胸背板具有7枚黑色縱斑和2枚黑色橫斑;小盾板散生許多大小黑斑。身體腹面仍為金綠色,但腹部兩側具紅色的大斑紋。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大盾背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盾背椿象科,體長約22至26公釐,體背顏色多變,為米白色至橙黃色都有,體背具有數枚黑斑。主要於春夏季出現在低海拔山區,以植物的汁液為食。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黃盾背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盾椿象科,體長約18至26公釐,體色變化多,有米白色、黃色至橘紅色不同的個體,前胸背版和前翅盾板具有明顯的黑色斑紋,斑紋數量因個體變異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異,最多可達16個,頭部上方在兩眼之間及腳的顏色為具有金屬光澤的綠色。分佈廣泛且幾乎全年都可以發現,經常在寄主植物如野桐、血桐、白匏子等植物上成群的出現,雌蟲產卵後有護卵行為。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禾蛛緣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蛛緣椿象科,體長約14至16公釐,體色為橄欖綠色,身體、觸角及腳部均特別細長,經常出現在和本科的植物上。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椿象若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椿象科,剛孵化的幼蟲並不會立刻離開,而會在卵殼附近群集一段時間,並在這裡進食,等體型較大或遇到騷擾時才會散去,群集的好處可能是進食方便及群體看起來較大,以避免天敵的攻擊。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黑斑紅椿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椿象科,體長12~17公釐,若蟲及成蟲危害闊葉樹嫩葉,成蟲幾乎全年可見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體吸食植汁為食,碰觸時會放出臭氣用以防衛。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黃角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椿象科,體長17~20公釐。全身黑褐色;觸角末節為橙黃色,體背具有許多淺皺紋,在椿象科中屬於體型較碩大的種類。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小珀椿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椿象科,體長約10至12公釐,體長橢圓形,體色為翠綠色,具有光澤,翅膀革片為灰色膜片則為黑褐色,前胸和小盾片上方密佈細小刻點。幾乎全年可見,但以三至11月最容易發現,以植物的汁液為食。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葉足緣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緣椿象科,體長約17至25公釐,體色黑褐色,胸部具有黃色眉紋,觸角及腹部具有黃色斑紋,後腳脛節成扁平葉狀。幾乎整年可見,主要生活在平地至中低海拔地區,喜好吸食瓜類植物汁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粗腿緣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緣椿象科,體長約18至25公釐,全身體色為黑褐色或深褐色;觸角末節為橘紅色;後腿的腿節特別粗大,尤其雄蟲更為發達並呈現彎曲的形狀。屬於常見的大型椿象,春季至秋季出現,若蟲或成蟲經常在寄主植物如豆科或瓜科植物的嫩部吸食植物汁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齒緣刺獵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獵椿象科,體長約13至16公釐,體色為黃褐色,腳部特別細長,頭部、腳部及胸部具有明顯的棘刺,腹部邊緣則具尖銳鋸齒緣,外型相當特別。主要分佈於中低海拔山區,於春季至秋季在森林下及草叢間捕食其他昆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齒緣刺獵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獵椿象科,體長約13至16公釐,體色為黃褐色,腳部特別細長,頭部、腳部及胸部具有明顯的棘刺,腹部邊緣則具尖銳鋸齒緣,外型相當特別。主要分佈於中低海拔山區,於春季至秋季在森林下及草叢間捕食其他昆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紅平腹獵椿象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半翅目獵椿象科,體長約16至18公釐,體色為暗紅色,身體扁平,翅膀有大面積的單純黑色。主要分佈於中低海拔山區,於春夏二季在森林間的樹幹上捕食其他昆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紅紋沫蟬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沫蟬科,頭至翅端長13~16公釐。小型昆蟲,頭部及前胸背版為具有光澤的黑色;前翅主要為黑色並具有橙色或紅色的紋路,紋路粗細因個體差異而有不同。腳除末端黑色外其餘為橙色或紅色。屬於常見的昆蟲,成蟲主要出現在春夏季其他季節零星出現,喜歡棲息在稍微潮濕的森林邊緣,並在植物的葉或莖上吸食植物汁液,有時會成群出現。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紅紋沫蟬幼蟲

攝影:鄭清海

觀察筆記

同翅目沫蟬科,紅紋沫蟬的幼蟲(又稱為若蟲)生活在寄主植物的莖上,並製造泡沫狀分泌物將自己包裹起來,以防天敵發現,並在其中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蚜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蚜蟲科,通常成群棲息,為菜園內常見的昆蟲。若蟲、成蟲都能以刺吸式口器在植物上吸食植物體的汁液危害植物,被視為農業害蟲。蚜蟲的生殖方式十分有趣,因發生期的不同而有卵生及胎生之分。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