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 第八頁 第九頁 第十頁

台灣大蟋蟀 台灣騷蟴 台灣騷蟴 褐背露蟴 螽蟴若蟲

D-041

D-042

D-043

D-044

D-045

 蠍蛉 蠼螋 蠼螋 蛟蛉 螳蛉

D-046

D-047

D-048

D-049

D-050

 斑石蛉 帶蠊 短腹幽蟌(雄) 短腹幽蟌(雌) 紹德春蜓(雄)

D-051

D-052

D-053

D-054

D-055

 中華珈蟌(南台亞種)(雄) 青紋細蟌(雄) 青紋細蟌(雌未熟個體) 眛影細蟌(雄) 眛影細蟌(雄)

D-056

D-057

D-058

D-059

D-060

素材名稱

台灣大蟋蟀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蟋蟀科,體長約35至44公釐,體色為褐色至黑褐色,體型圓而粗,是台灣最大型的蟋蟀。主要出現在春秋二季,為穴居性,因其取食農作物所以被視為農業害蟲。圖中個體為為成熟之若蟲,翅膀僅有一小段的翅芽。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灣騷蟴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螽斯科,體長58至65公釐,體色有褐色型及綠色型兩種,在眼後方的胸部側面有大塊黑斑。主要出現在春秋二季,喜歡於夜間活動,夜間在林下或林緣草叢附近,很容易聽到響亮的鳴叫聲,但其保護色良好,有時會誤認為是樹葉,觀察時必須循叫聲仔細尋找。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灣騷蟴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螽斯科,體長58至65公釐,體色有褐色型及綠色型兩種,在眼後方的胸部側面有大塊黑斑。主要出現在春秋二季,喜歡於夜間活動,夜間在林下或林緣草叢附近,很容易聽到響亮的鳴叫聲,但其保護色良好,有時會誤認為是樹葉,觀察時必須循叫聲仔細尋找。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褐背露蟴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螽斯科,體長約32至40公釐,體色有翠綠色及褐色兩型,觸角相當細長,雄蟲由頭部上方經體背至翅末端具有紅褐色或黑褐色條紋,雌蟲則較不明顯,雌蟲產卵管為刀狀並向上彎曲。雄蟲鳴叫的方式是以摩擦兩前翅發出的聲響。若蟲和成蟲很像,食性頗雜。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螽蟴若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螽斯科,體型小但觸角卻相當細長,常一小群生活在草叢間,翅膀尚未長出,僅能以優異的跳躍能力移動。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蠍蛉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長翅目,又稱為舉尾蟲,特徵是口部成長吻狀,觸角與腳部細長,翅膀透明,部分種類具有斑紋,由於常將腹部向上舉,酷似蠍子所以才會被稱為舉尾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蠼螋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革翅目,中小型昆蟲,前翅較短且硬化為革質,後翅膜質縮藏於前翅下方,尾毛特化成為堅硬的尾鉗,可用來防禦和捕食,大多生活在落葉層下、腐木或樹縫中,雌蟲有護卵及護幼的行為,食性為雜食性或肉食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蠼螋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革翅目,中小型昆蟲,前翅較短且硬化為革質,後翅膜質縮藏於前翅下方,尾毛特化成為堅硬的尾鉗,可用來防禦和捕食,大多生活在落葉層下、腐木或樹縫中,雌蟲有護卵及護幼的行為,食性為雜食性或肉食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蛟蛉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脈翅目,蛟蛉的幼蟲被稱為蟻獅,會在沙地上築一個漏斗狀的陷阱,以捕食不小心掉入的小型昆蟲。成蟲身體細長翅膀薄而透明,部分種類具有花紋。成蟲夜晚活動且具趨光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螳蛉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脈翅目,螳蛉外觀上酷似螳螂,不過從翅膀與口氣可以區別,螳蛉翅膀為透明的屋脊狀,螳螂則平貼腹部,螳蛉的口器為刺吸式,螳螂則為咀嚼式。成蟲夜晚活動且具趨光性成蟲與幼蟲均為補食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斑石蛉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脈翅目魚蛉科,體長40至55公釐,體色為黃褐色至黑褐色,兩眼突出,前胸背板幾成長方形,翅膀寬大,並散佈許多黑色斑點,雄蟲觸角為櫛齒狀,雌蟲則為絲狀。主要出現在夏季。生活在中低海拔溪流環境,成蟲夜晚具趨光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帶蠊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蜚蠊目姬蠊科,身體扁而長,觸角細長,體色為橙黃色,通常在夜間活動,部分種類如長鬚帶蠊是家庭廚房中的常客。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短腹幽蟌(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幽蟌科,雄蟲腹長38至42公釐,後翅長27至36公釐,雌蟲腹長30至32公釐,後翅長30至32公釐,複眼上半部為綠色下半部為黃色,合胸黑色,側面有明顯橙色花紋,前翅透明無色,後翅自基部1/3處至近翅端處為黑褐色,其餘部分透明。主要分佈於全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溪流地區,稚蟲棲息在未受重度污染的河川或溪流中,是台灣產的溪流性豆娘中數量最多的種類。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短腹幽蟌(雌)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幽蟌科,雄蟲腹長38至42公釐,後翅長27至36公釐,雌蟲腹長30至32公釐,後翅長30至32公釐,複眼上半部為綠色下半部為黃色,合胸黑色,側面有明顯橙色花紋,前翅透明無色,後翅自基部1/3處至近翅端處為黑褐色,其餘部分透明。主要分佈於全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溪流地區,稚蟲棲息在未受重度污染的河川或溪流中,是台灣產的溪流性豆娘中數量最多的種類。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紹德春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春蜓科,雄蟲腹長39.5至41公釐,後翅長35至36公釐,雌蟲腹長44至46公釐,後翅長38至39.5公釐,合胸為黑色,側面具有三條黃色斑紋,雌蟲體型較大,體色黃斑部分較雄蟲鮮明。分布於中北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地區。成蟲出現於5至9月。稚蟲棲息於流水區域。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中華珈蟌(南台亞種)(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珈蟌科,腹長46至58公釐,後翅長41至48公釐,胸部綠色,具有金屬光澤,腹部細長,為除第1、2節外為黑褐色,翅端具一小塊黑褐色斑紋,其他部分為透明。成蟲出現於4至12月。本種主要分佈於中南部1500公尺以下地區,喜歡棲息在陰濕的森林溪流附近地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青紋細蟌(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細蟌科,腹長23至25公釐,後翅長16至18公釐,複眼上半部為黑色下半部為淡綠色,合胸綠色,側面具有兩條黑色斑紋,翅膀透明無色。成蟲出現於3至12月。本種主要分佈於中海拔以下地區,分佈廣泛且適應力極強,在各式靜水域中均可發現稚蟲棲息,交尾期時常可見到雌蟲、雄蟲連結停棲在植物上。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青紋細蟌(雌未熟個體)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細蟌科,腹長23至25公釐,後翅長16至18公釐,複眼上半部為黑色下半部為淡綠色,合胸綠色,側面具有兩條黑色斑紋,翅膀透明無色。成蟲出現於3至12月。本種主要分佈於中海拔以下地區,分佈廣泛且適應力極強,在各式靜水域中均可發現稚蟲棲息,交尾期時常可見到雌蟲、雄蟲連結停棲在植物上。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眛影細蟌(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細蟌科,腹長30至32公釐,後翅長20至22公釐,複眼上半部為綠色下半部為黃色,合胸黃綠色,翅膀透明無色,腹部黃色,第7至10節為黑色。成蟲出現於5至10月。主要分佈於中北部海拔200至2000公尺地區,稚蟲棲息在山溪溝等緩流地區,成蟲喜歡出現在水域附近的草叢間活動。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眛影細蟌(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細蟌科,腹長30至32公釐,後翅長20至22公釐,複眼上半部為綠色下半部為黃色,合胸黃綠色,翅膀透明無色,腹部黃色,第7至10節為黑色。成蟲出現於5至10月。主要分佈於中北部海拔200至2000公尺地區,稚蟲棲息在山溪溝等緩流地區,成蟲喜歡出現在水域附近的草叢間活動。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