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 第八頁 第九頁 第十頁

蚜蟲 黑尾葉蟬 蛾蠟蟬 廣翅蠟蟬 廣翅蠟蟬

D-021

D-022

D-023

D-024

D-025

 台灣騷蟬 台灣騷蟬 黑翅草蟬 台灣端黑蟬 竹節蟲

D-026

D-027

D-028

D-029

D-030

 竹節蟲 負蝗 平背棘菱蝗 台灣大蝗(交尾) 蝗蟲交尾

D-031

D-032

D-033

D-034

D-035

 林蝗 螻蛄 阿扁頭蟋蟀 黑蟋蟀 台灣大蟋蟀

D-036

D-037

D-038

D-039

D-040

素材名稱

蚜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蚜蟲科,通常成群棲息,為菜園內常見的昆蟲。若蟲、成蟲都能以刺吸式口器在植物上吸食植物體的汁液危害植物,被視為農業害蟲。蚜蟲的生殖方式十分有趣,因發生期的不同而有卵生及胎生之分。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黑尾葉蟬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葉蟬科,頭至翅端長13~15公釐。本科成員種類不少,最大特徵是後腳脛節有兩排硬刺。本種為台灣常見的葉蟬中體型最大的。體色黃綠色;頭、胸部有小黑點;上翅末端有黑斑。無近似種。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蛾蠟蟬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蛾蠟蟬科,外型有點類似蛾類,不過並沒有如而類翅膀上的鱗片,觀察時應可以區別,也與廣翅蠟蟬很像,不過蛾蠟蟬的翅膀成屋脊狀,與廣翅蠟蟬平展狀不同。成蟲常出現在草叢間或灌叢間吸食植物的汁液,生性敏感,遇干擾時會迅速的跳躍飛行而離開。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廣翅蠟蟬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廣翅蠟蟬科,外型有點類似蛾類,不過並沒有如而類翅膀上的鱗片,觀察時應可以區別。成蟲常出現在草叢間或灌叢間吸食植物的汁液,生性頗敏感,遇干擾時會迅速的跳躍飛行而離開。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廣翅蠟蟬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廣翅蠟蟬科,外型有點類似蛾類,不過並沒有如而類翅膀上的鱗片,觀察時應可以區別。成蟲常出現在草叢間或灌叢間吸食植物的汁液,生性頗敏感,遇干擾時會迅速的跳躍飛行而離開。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灣騷蟬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蟬科,雄蟲體長42~50公釐,雌蟲體長34~38公釐。體色黑褐色;雄蟲腹部長,採集下來,可以看到腹部腹側呈中空透明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灣騷蟬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蟬科,雄蟲體長42~50公釐,雌蟲體長34~38公釐。體色黑褐色;雄蟲腹部長,採集下來,可以看到腹部腹側呈中空透明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黑翅草蟬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蟬科,體長15~19公釐。體色黑褐色,上翅前半段為黑色,不難與草蟬明顯區分。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灣端黑蟬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同翅目蟬科,體長23~30公釐。中胸背板黑色,中央具三叉狀的米黃色特殊斑紋;上翅端部具黑褐色小斑紋。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竹節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竹節蟲目竹節蟲科,竹節蟲通常身體與腳都非常的細長,蟲體色多為褐色、黑褐色或綠色系列為主,一般雌蟲比雄蟲粗大許多,由於身體顏色和形狀與生活環境的植物枝條與樹葉相似,具有相當好的擬態作用,沒有特別留意時,並不易觀察。竹節蟲一般喜歡在夜間於山區道路兩側或林下草叢間活動。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竹節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竹節蟲目竹節蟲科,竹節蟲通常身體與腳都非常的細長,蟲體色多為褐色、黑褐色或綠色系列為主,一般雌蟲比雄蟲粗大許多,由於身體顏色和形狀與生活環境的植物枝條與樹葉相似,具有相當好的擬態作用,沒有特別留意時,並不易觀察。竹節蟲一般喜歡在夜間於山區道路兩側或林下草叢間活動。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負蝗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負蝗科,雄蟲體長約25公釐左右,雌蟲約42公釐左右,因頭部又尖又長所以俗稱尖頭蚱蜢,若蟲、成蟲能嚼食各種綠色的植物,常使植物的葉片產生許多不規則的洞痕。本種蝗蟲較善於跳躍而不善於飛行,其身體的保護色極佳,不容易被發現,,主要棲息在平地至在中低海拔地區草叢處。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平背棘菱蝗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菱蝗科,體長13至17公釐,體色為褐色、灰褐色或深褐色,觸角短而細,複眼明顯而突出,上翅表面平坦,翅端頗長且超過腹部,腳部具有深色花紋。屬於常見的種類,幾乎全年可見。喜歡生活在與體色接近的潮濕岩石地,且經常成群出現,由於體色與環境顏色接近關係,必須特別注意才能發現。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灣大蝗(交尾)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蝗科,雄蟲體長55至65公釐,雌蟲70至85公釐,體色為綠色,為臺灣最大型的蝗蟲。一年一代,若蟲4~5月孵化至八月起變成成蟲。本種分佈廣泛,主要棲息地為平地至中低海拔地區,食性為植食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蝗蟲交尾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蝗科,蝗蟲交尾方式被稱為假上位交配,因為雖然雌蟲在下位背負雄蟲,但雄蟲生殖器卻必須向下伸以後再往上翹起,才能進行交配。一般雄蟲體型較雌蟲小很多,所以交配時常被誤認為是母親背小孩的有趣現象,觀察時須特別注意。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林蝗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蝗科,體長25至45公釐,體色為褐色,複眼上方具有淺褐色縱帶並延伸至胸部及翅榜上,全身間有黑色與白色斑紋,觸角前端為白色。主要分佈在中低海拔山區,棲息在林下落葉層或林間開闊的草叢間,食性為植食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螻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螻蛄科,體長約30至35公釐,體色為灰黃色至黑褐色,體背具有細毛,頭部較小,前腳特化為挖掘腳,適合挖掘土壤,以植物地下的根部為食,雄蟲夜晚具有趨光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阿扁頭蟋蟀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蟋蟀科,雄蟲體長約12至16公釐,身體為黑褐色,頭部前端向上突出有如三角形,額扁平,前翅短於腹部,末端圓而鈍。主要棲息在中低海拔林緣環境及附近農作區,喜歡於潮濕的落葉底層活動。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黑蟋蟀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蟋蟀科,體長20~30公釐,成蟲體色深黑,翅上近基部處有明顯之金黃色橫紋,是最大的特徵且又被稱為二點蟋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灣大蟋蟀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直翅目蟋蟀科,體長約35至44公釐,體色為褐色至黑褐色,體型圓而粗,是台灣最大型的蟋蟀。主要出現在春秋二季,為穴居性,因其取食農作物所以被視為農業害蟲。圖中個體為為成熟之若蟲,翅膀僅有一小段的翅芽。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