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 第八頁 第九頁 第十頁

脛蹼琵蟌(雄) 青紋絲蟌(雄) 呂宋蜻蜓(雄) 善變蜻蜓(雄) 紫紅蜻蜓(雄)

D-061

D-062

D-063

D-064

D-065

 紫紅蜻蜓(雌) 樂仙蜻蜓(雄) 猩紅蜻蜓(雄) 猩紅蜻蜓(雌) 鼎脈蜻蜓(雄)

D-066

D-067

D-068

D-069

D-070

 鼎脈蜻蜓(雄) 鼎脈蜻蜓(雌) 霜白蜻蜓(雄) 霜白蜻蜓(雄) 杜松蜻蜓(雄)

D-071

D-072

D-073

D-074

D-075

 卡氏麻蠊 東方水蠊 澳洲蟑螂 黃腳胡蜂 黃長腳蜂

D-076

D-077

D-078

D-079

D-080

素材名稱

脛蹼琵蟌(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琵蟌科,腹長30至33公釐,後翅長19至21公釐,複眼上半部為黑色下半部為黃綠色,合胸黑色,翅膀透明無色。成蟲出現於4至12月。本種主要分佈於500公尺以下地區,在池塘、沼澤、或流速較緩的溪溝附近均可發現稚蟲棲息,成蟲則在水域附近棲息。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青紋絲蟌(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絲蟌科,雄蟲腹長35.5至37公釐,後翅長24至26公釐,複眼上半部為藍色下半部為藍綠色,合胸黑色,側面具有兩條黑色斑紋,翅膀透明無色。成蟲出現於5至9月,主要分佈於海拔500公尺以上地區,在山溝及緩流區或小水塘可發現稚蟲棲息,成蟲停棲時喜歡將翅膀合起來豎立在背上。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呂宋蜻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雄蟲腹長31至36公釐,後翅長37至37公釐,複眼為翠綠色,成熟個體胸部及腹部覆蓋藍灰色粉末。雌蟲體色為黃色,腹部背線黑色。分布於全島海拔600公尺以下的地區,成蟲出現於4至10月,常在溝邊或池沼附近地區活動。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善變蜻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22至24.533公釐,後翅長27至30公釐,體色為褐色至紅褐色,翅膀自基部起3/4為紅褐色,為熟個體偏黃色。雌蟲近似雄蟲,但有黃褐色及紅褐色兩型,分佈於1500公尺以下地區,主要出現在3至12月份。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紫紅蜻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23至26公釐,後翅長27至30公釐,雄蟲複眼為鮮紅色,體色大致上為紫紅色,翅脈紫紅色,翅基部具有橙紅色斑,其餘部分為透明無色。雌蟲體色為黃色,腹部背線黑色。分布於全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地區,成蟲出現於4至12月,常在池塘和小溪附近地區活動,成蟲喜歡停棲在突出物上端等候掠食的機會。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紫紅蜻蜓(雌)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23至26公釐,後翅長27至30公釐,雄蟲複眼為鮮紅色,體色大致上為紫紅色,翅脈紫紅色,翅基部具有橙紅色斑,其餘部分為透明無色。雌蟲體色為黃色,腹部背線黑色。分布於全島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地區,成蟲出現於4至12月,常在池塘和小溪附近地區活動,成蟲喜歡停棲在突出物上端等候掠食的機會。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樂仙蜻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24至25.5公釐,後翅長30至32.5公釐,複眼黑褐色,胸部具有深藍色粉末,翅膀透明,雌蟲外型近似雄蟲。分布於全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溪流地區。成蟲出現於4至10月。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猩紅蜻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27至33公釐,後翅長32至37公釐,成熟之雄蟲體色為朱紅色,翅膀透明,雌蟲則為黃色,分佈於中低海拔地區,主要出現在4至12月份,常在水域附近的草叢環境活動,是常見蜻蜓之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猩紅蜻蜓(雌)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27至33公釐,後翅長32至37公釐,成熟之雄蟲體色為朱紅色,翅膀透明,雌蟲則為黃色,分佈於中低海拔地區,主要出現在4至12月份,常在水域附近的草叢環境活動,是常見蜻蜓之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鼎脈蜻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33至36公釐,後翅長35至38公釐,胸部及翅基為黑色。分布於全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地區。成蟲出現於4至12月。稚蟲棲息於各式各樣的靜水域中,在水田、池塘、沼澤、水溝、小溪旁等地出現,屬於常見的蜻蜓。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鼎脈蜻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33至36公釐,後翅長35至38公釐,胸部及翅基為黑色。分布於全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地區。成蟲出現於4至12月。稚蟲棲息於各式各樣的靜水域中,在水田、池塘、沼澤、水溝、小溪旁等地出現,屬於常見的蜻蜓。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鼎脈蜻蜓(雌)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33至36公釐,後翅長35至38公釐,胸部及翅基為黑色。分布於全島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地區。成蟲出現於4至12月。稚蟲棲息於各式各樣的靜水域中,在水田、池塘、沼澤、水溝、小溪旁等地出現,屬於常見的蜻蜓。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霜白蜻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33至36公釐,後翅長37至41公釐,複眼墨綠色,雄蟲胸部藍灰色,腹部紅色,翅膀透明無色,翅基深褐色,未熟個體為黃褐色,雌蟲外型則和雄蟲未熟個體相似。分布於全島海拔1600公尺以下的地區。成蟲出現於4至12月。稚蟲棲息於各式各樣的靜水域中,在水田、池塘、沼澤、水溝、小溪旁等地出現,屬於常見的蜻蜓。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霜白蜻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33至36公釐,後翅長37至41公釐,複眼墨綠色,雄蟲胸部藍灰色,腹部紅色,翅膀透明無色,翅基深褐色,未熟個體為黃褐色,雌蟲外型則和雄蟲未熟個體相似。分布於全島海拔1600公尺以下的地區。成蟲出現於4至12月。稚蟲棲息於各式各樣的靜水域中,在水田、池塘、沼澤、水溝、小溪旁等地出現,屬於常見的蜻蜓。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杜松蜻蜓(雄)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蜻蛉目蜻蜓科,腹長36至40公釐,後翅長36至38公釐,複眼墨綠色,胸部以淡綠色為主,側面具有數條黑色條紋,腹部第1至3節膨大,宛如球狀。雌蟲外型則和雄蟲相似。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地區。成蟲出現於4至12月。數量頗多,屬於常見的蜻蜓。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卡氏麻蠊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蜚蠊目光蠊科,頭至翅端長40~45公釐。體色整體呈黑褐色;前胸背板中央具大塊黑色斑紋;上翅散生許多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東方水蠊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蜚蠊目光蠊科,體長25~35公釐。體色黑色;盾形體型;最大特徵是胸部前方弧形前緣有米白色長斑;腹部兩側紅棕色;翅膀退化。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澳洲蟑螂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蜚蠊目蜚蠊科,頭至翅端長34∼40公釐。胸部黑色,有一圈橙黃色色斑;上翅紅棕色。本種近似美洲蜚蠊,除體型稍小外,成蟲上翅前端兩側各有一條黃色條紋是區分鑑定的特徵。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黃腳胡蜂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膜翅目胡蜂科,體長1.8~2.5公分。頭部棕褐色,觸角黑褐色。胸部黑色,滿布黑色細絨毛;前胸兩側肩角處(前胸背板)為棕褐色。腹部前半段深黑褐色,具2條棕褐色橫帶;腹部後半段為棕褐色。本種最大特徵是各腳跗節為淡黃色至黃褐色。本種之巢多築於高樹上,成長筒型,成蟲攻擊性強,以9~1月數量最多。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黃長腳蜂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膜翅目胡蜂科,體長約18至23公釐,體色為鮮黃色身體及腳部有許多黑色的斑紋,腹部具有黑色橫紋。主要生活在中低海拔山區。圖中的黃長腳蜂正在築巢,遇到騷擾而做出警戒的動作。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