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 第八頁 第九頁 第十頁

八星虎甲蟲 八星虎甲蟲 白紋大金花蟲 大黑星龜金花蟲 大黃金花蟲

D-101

D-102

D-103

D-104

D-105

 藍金花蟲 黃守瓜 黑紋龜金花蟲 台北白金龜(白色型) 台北白金龜(白色型)

D-106

D-107

D-108

D-109

D-110

 台北白金龜(黃色型) 台灣角金龜 台灣角金龜 獨角仙 獨角仙

D-111

D-112

D-113

D-114

D-115

 巴蘭陷紋金龜 綠豔白點花金龜 微獨角仙 長臂金龜 橫紋芫菁

D-116

D-117

D-118

D-119

D-120

素材名稱

八星虎甲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虎甲蟲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15至21公釐,體色深藍綠色,具有金屬光澤。兩翅鞘共具有八個白色斑點,其中最前端的斑點較小。成蟲主要出現在中海拔以下地區,河床、山路上常見,成蟲及幼蟲均為補食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八星虎甲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虎甲蟲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15至21公釐,體色深藍綠色,具有金屬光澤。兩翅鞘共具有八個白色斑點,其中最前端的斑點較小。成蟲主要出現在中海拔以下地區,河床、山路上常見,成蟲及幼蟲均為補食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白紋大金花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花蟲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10至13公釐,體色為濃黃褐色,翅鞘具有乳白色不規則的大型花紋,後腳腿部粗大。成蟲主要出現在夏季的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大黑星龜金花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花蟲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11至14公釐,體被中央為黃色,邊緣透明,翅鞘表面具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斑點因個體差異而有不同。成蟲以旋花科植物如甘藷牽牛花等植物為食,主要出現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數量不少。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大黃金花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花蟲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14至17公釐,體色為單純的橙黃色,無花紋及任何斑點,觸角及腳部脛節及胕節為黑色。主要出現在中低海拔山區,寄主植物為山漆。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藍金花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花蟲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5至5.5公釐,體色為單純的藍黑色,具有明顯的金屬光澤。成蟲及幼蟲以火炭母草植物為食,分佈廣泛是中低海拔路邊或林緣處相當常見的一種金花蟲,尤其在寄主植物旁更容易發現。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黃守瓜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花蟲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6.5至7公釐,體色為橙黃色,無花紋及任何斑點。成蟲以瓜類的花與嫩葉為食,主要出現在春季至秋季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黑紋龜金花蟲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花蟲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7至9公釐,體色為黃褐色,體背中央及翅鞘中和外緣具有黑色斑紋。成蟲以旋花科植物如甘藷等植物為食,主要出現在春季至秋季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北白金龜(白色型)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是白金龜的北部亞種。體長約為21至36公釐,腹面體色為黑褐色至暗褐色,雄蟲體背具黃灰色鱗片,雌蟲則具白色或乳白色鱗片。成蟲主要出現在5份月低海拔山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北白金龜(白色型)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是白金龜的北部亞種。體長約為21至36公釐,腹面體色為黑褐色至暗褐色,雄蟲體背具黃灰色鱗片,雌蟲則具白色或乳白色鱗片。成蟲主要出現在5份月低海拔山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北白金龜(黃色型)

攝影:鄭清海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是白金龜的北部亞種。體長約為21至36公釐,腹面體色為黑褐色至暗褐色,雄蟲體背具黃灰色鱗片,雌蟲則具白色或乳白色鱗片。成蟲主要出現在5份月低海拔山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灣角金龜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雄蟲體長約為23至35公釐,雌蟲體型較雄蟲小,體背被有灰褐色或黃褐色絨布狀粉末,部分老舊個體會因磨損而脫落。雄蟲頭部具有兩根鹿角狀的觭角,雌蟲則無此構造。成蟲主要出現在4至7月中低海拔山區,常吸食樹液或在樹花上吸食花蜜,腐熟的水果亦會吸引成蟲前來進食。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台灣角金龜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雄蟲體長約為23至35公釐,雌蟲體型較雄蟲小,體背被有灰褐色或黃褐色絨布狀粉末,部分老舊個體會因磨損而脫落。雄蟲頭部具有兩根鹿角狀的觭角,雌蟲則無此構造。成蟲主要出現在4至7月中低海拔山區,常吸食樹液或在樹花上吸食花蜜,腐熟的水果亦會吸引成蟲前來進食。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獨角仙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雄蟲體長約為32至54公釐,雄蟲體色為紅褐色或黑褐色,具有光澤,雌蟲則較不具光澤,成暗褐色,並密佈黃灰色短毛。雄蟲頭部具有一根前端分差的大型犄角,前胸背板則具有向前伸的小觭角,雌蟲則無觭角的構造。成蟲主要出現在5至8月中低海拔山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獨角仙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雄蟲體長約為32至54公釐,雄蟲體色為紅褐色或黑褐色,具有光澤,雌蟲則較不具光澤,成暗褐色,並密佈黃灰色短毛。雄蟲頭部具有一根前端分差的大型犄角,前胸背板則具有向前伸的小觭角,雌蟲則無觭角的構造。成蟲主要出現在5至8月中低海拔山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巴蘭陷紋金龜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為16至20公釐,前胸背板具有明顯的四條米黃色縱紋,翅鞘底色為棕褐色或黑褐色,並具有黑色條狀斑紋及米色小斑點。成蟲主要出現在3至6月中低海拔山區,常在樹花上吸食花蜜。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綠豔白點花金龜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為19至23公釐,具有金屬光澤。體色變化多,有綠、藍、褐、黑翅等不同顏色個體,體背表面散佈白色大小不一的碎形斑點。成蟲主要出現在夏季至秋季的中低海拔山區。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微獨角仙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為21至23公釐,體色為黑色雄蟲頭部具有一根微小凸起的犄角,前胸背版中央具有凹陷。主要出現在5至11月中低海拔山區,成蟲夜晚具有趨光性。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長臂金龜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金龜子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為51至65公釐,是台灣最大型的金龜子,前胸背板具有金屬光澤。翅鞘底色為黑色,表面散佈橙黃色至黃褐色大小不一的碎形斑點。雄蟲前腳長度較雌蟲長出許多。成蟲主要出現在夏季中低海拔山區,夜晚具有趨光性,被列名為保育類昆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

素材名稱

橫紋芫菁

攝影:左漢榮

觀察筆記

鞘翅目芫菁科,為完全變態昆蟲,生活史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11至15公釐,體色為黑色,翅鞘具有黃黑相間大而明顯的橫紋,身體部分地方具有灰色長絨毛。成蟲主要於春夏季出現在中低海拔地區,為植食性昆蟲。

學習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環境教育